湖南岳陽打造“海綿城市”讓城市內澇入歷史
今年汛期期間,湖南省岳陽市區(qū)多個監(jiān)測點達到了暴雨級別。城區(qū)不少地方出現道路行洪現象,但細心的市民發(fā)現,今年路面的積水退出比原來迅速了,城市低洼地段積水點較往年少多了,且積水了的低洼地段比往年的程度要輕很多。
落在地面的雨水,會經過什么樣的旅程,最終會流向哪里?記者就此專門走訪了相關部門,揭開岳陽“地下血脈”不為人知的一面……
一滴雨水的城市旅行
在我們地下,一條條排水管道在黑的空間里不停歇運轉。一滴雨水,先打在岳陽的街道地面,再流進附近的雨水管,和居民生活污水匯合,然后流到市政道路排水管網,再流到城市主涵,進入該主涵水系最末端的排污泵站,由排污泵站提排進入污水處理廠,達標后最后排入南湖或者洞庭湖。
7月19日上午,岳陽市市政維護處維護二所的所長田培建喊上同事一起出門去巡查。他們管理著岳陽樓區(qū)約445千米的排水管線,為了確保排水暢通,頂烈日冒風雨工作成了常態(tài)。他們來到下王組,這里是一個易積水的內澇點,經常一下暴雨,這里就“水漫金山”。“這里居民區(qū)地勢太低,居民區(qū)地面標高比排水涵頂標高還要低,每逢大雨來臨,排水涵內漲水時,雨污水就會溢流到比排水涵還低的居民區(qū),從而形成漬水。”一邊說,田培建一邊跟同事拉開了一個井蓋,一股惡劣的氣味從深井里撲面而來。記者探頭往下望,深井底下有水緩緩流淌。
沒下雨哪來的水?“這些都是生活污水。”田培建說,在我們看不見的地下,生活污水、工業(yè)污水一刻不停地產生。
除漬水讓城市內澇入歷史
7月19日中午,天陰沉沉,看上去像是下大雨。金鶚山街道岳榮社區(qū)良種場組的李蓉收完陽臺上的衣服,坐在沙發(fā)上喝茶。“這幾年好多了,以前這里經常積水,我們最怕下雨天了。”李蓉說,3年前她們家地勢低洼,房屋遇雨天經常漬水。之前每逢雨季,市中心城區(qū)岳城農科組、青年堤、螺絲港、楊樹塘、下王組、娃娃塘等多處地段嚴重內澇,嚴重影響市民生命財產和生產生活。
2012年,一場整治城市低洼地段漬水難題的攻堅戰(zhàn)在城區(qū)展開。經過幾年的努力,城區(qū)先后完成了岳城農科組管涵改造、佘家壟地段支管改造及主涵清淤、九州地段管涵改造、博物館地段管涵改造、金東門地段管涵改造及清淤等15項漬水整治改造任務。
加強監(jiān)控預警打造“海綿城市”
目前,岳陽市已成功申報湖南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未來的構想,從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期間,明確南湖新區(qū)、洞庭新城為試點建設示范區(qū),面積達18平方公里,受惠人口20萬,并建設完成王家河、馬壕污水處理廠和清華園小區(qū)的海綿體項目建設工作。
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將緊扣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緩解水資源壓力和提高防洪排澇減災能力三大目標,圍繞“滲、滯、蓄、凈、用、排”六個方面加速推進。今后所有市政和房建項目均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納入管控范圍,嚴格規(guī)劃、設計、施工和監(jiān)管。“十三五”期間,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qū)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qū)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岳陽還將按照“宜業(yè)、宜居、宜游”總體目標,結合環(huán)南湖旅游交通“三圈”,推進水生態(tài)修復。通過挖掘現有水系、渠系、內湖潛能,統(tǒng)籌清淤疏浚、連通工程、涵閘調控等措施,加強水生態(tài)、水環(huán)境治理和保護,逐步在規(guī)劃區(qū)構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備,蓄泄兼籌、引排得當,水流通暢、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河湖連通體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