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氯量試驗對凈水消毒的指導作用
1 試驗原理
水源水加氯后經(jīng)過一定接觸時間,所消耗的氯量稱為需氯量或耗氯量。水中能消耗氯的物質(zhì)很多,氯和耗氯的物質(zhì)的作用極為復雜。水的需氯量并非是一固定值,隨加氯量、水溫、接觸時間和pH值等因素而變,是在一定控制條件下相對比較的結果。需氯量試驗是在水中加入不同量的氯,經(jīng)一定接觸時間后,測定剩余氯,以求出水的最低需氯量。
2 試驗方法和步驟
結合我廠生產(chǎn)實際情況,盡量使試驗條件接近實際生產(chǎn)。
(1)用漂白精配制一定濃度的氯水,分析其有效氯的準確濃度。
(2)取6個500 mL玻瓶,各加入200 mL水源水,加入一系列濃度氯水。如果水源水濁度大于100 NTU時,可加入適量氫氧化鋁懸浮液以降低濁度和減少對比色的影響。
(3)靜置60 min后,測定剩余氯。
(4)以余氯值為縱坐標,加氯量為橫坐標,繪制曲線。
(5)計算方法:需氯量=加氯量-余氯(總氯)其中余氯按公司規(guī)定出廠水最低余氯為0.330 mg/L計算,從曲線上查出剩余氯為0•30 mg/L時的加氯量。當試驗過程中出現(xiàn)折點時,計算必須按過折點后所需達到的余氯進行計算。
(6)報告結果,應注明水溫、接觸時間、pH值。
3 討 論
3.1 需氯量對前加氯的參考作用
參照我廠投產(chǎn)幾年來加氯的規(guī)律,結合需氯量與前加氯的變化規(guī)律,將前投加氯量根據(jù)水源水需氯量調(diào)整為:
(1)最低加氯投加率為0.60×10-6。
(2)前加氯投加率與需氯量的數(shù)值一致,如需氯量為0.80 mg/L時,則投加率為0.80×10-6。
(3)前加氯投加量的計算:前加氯投加量=前加氯投加率×取水量如投加率=0.8,取水量=10000 m3/h,則投加量=0.8×10000×24/1000。經(jīng)過實行一段時間,得出需氯量升降時,投加量也對應升降的規(guī)律,避免了加氯的盲目性。如在2003年4月22日,出現(xiàn)出廠水余氯在中午時相同的加氯量情況下由0.60 mg/L降為0.30mg/L,少量增加加氯量,出廠水余氯沒有升高,通過對水源水需氯量試驗,得出需氯量比前一天大1倍多,于是經(jīng)過大幅加大投氯量,保證了出廠水余氯達標,并得出這是水源水質(zhì)突然變化導致的結論。
3.2 需氯量在后加氯中的指導作用
由于水源水質(zhì)和天氣的原因,我廠每年3、4月份都會出現(xiàn)后加氯增加的現(xiàn)象。通過對濾后水的“三氮”分析,發(fā)現(xiàn)亞硝酸鹽氮比濾前水升高,表明濾池中有亞硝酸鹽氮等耗氯物,于是對濾后水作了需氯量試驗,得到圖1中曲線1。經(jīng)研究決定用次氯酸鈉對濾池進行消毒、處理后,再做試驗,得到曲線2,并檢出亞硝酸鹽氮大幅下降,后加氯量亦相應減少。
![]() |
4 小 結
實踐表明,在接近生產(chǎn)實際情況的試驗條件下,所得出需氯量與加氯量呈對應關系,運用需氯量試驗指導加氯,既保證了水質(zhì),又降低耗氯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