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生物化脫氮
廢水生物脫氮工藝的研究始于1930年,Wuhrmann在生物濾池的深處確認了硝化脫氮反應,從而建立了“脫氮菌還原硝酸鹽作為供氫體有效利用細胞內物質的生物脫氮法”,即Wuhrmann處理法。1960年Bringmann開發(fā)了外加碳源的生物脫氮工藝。通過實際的運行及技術的不斷改進,近20多年來又開發(fā)和提出了以A/O、Bardenpho等為主的新型廢水生物脫氮工藝,并不斷地在實際工程中得到推廣應用。這些工藝從碳源來說,可分為外加碳源工藝和內碳源工藝;從硝化和反硝化過程在工藝流程中的位置,可分為傳統工藝和前置反硝化工藝;從處理工藝中微生物的存在狀態(tài),可分為懸浮生長型和附著生長型。常用生物脫氮工藝介紹如下:
1.傳統脫氮工藝
活性污泥法脫氮的傳統工藝是在1969年美國的巴茨(Barth)提出的,被稱為三級活性污泥法,是以氨化、硝化和反硝化3步反應過程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钚晕勰嗪杏袡C物降解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它們分別在各自的反應池內生長繁殖,并且有各自的沉淀池和回流設施,如圖1.2所示。在實踐中還可采用兩級生物脫氮系統(如圖1.3所示),將前兩級BOD去除和硝化兩道反應過程合在同一反應器內進行,第一級池去除BOD,將有機氮轉化為NH3、NH4+,同時使NH3、NH4+進一步氧化成NOx--N。第二級池在缺氧條件下,將NOx--N還原為氮氣,并逸出大氣,應采取厭氧-缺氧的運行方式。碳源,既可投加CH3OH(甲醇)作為外加碳源,亦可引入原廢水作為碳源。該工藝優(yōu)點反應速率大,而且比較徹底。缺點是處理設施多,占地面積大,造價高,管理不夠方便,因此在實踐中采用比較少。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09032611.rar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