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禁燒衡量 政府治理能力
焚燒秸稈不是一個新問題,這一問題究竟持續(xù)了多少年,恐怕很難知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各級政府在禁燒問題上雖然花的氣力不小,但收效卻不能令人滿意。有些地區(qū)仍是年年禁、年年燒。
據(jù)環(huán)境保護部衛(wèi)星監(jiān)測的結果表明,剛剛結束的夏收期間,華北及黃淮等部分地區(qū)群眾焚燒秸稈的現(xiàn)象依然相當嚴重。大面積焚燒秸稈不僅明顯加劇了大氣污染,還造成了其他一些十分嚴重的次生后果。
比如,今年河南、山東等地分別發(fā)生了因秸稈焚燒而引燃成熟麥子的事件,看著即將到手的勞動成果被大火付之一炬,農(nóng)民群眾欲哭無淚;往年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秸稈焚燒殃及人員性命的慘劇今年依然未能避免,河南正陽縣袁寨鄉(xiāng)李莊村村民周小朋老漢就殞命于煙火遮天蔽日的麥茬地里;受秸稈焚燒產(chǎn)生的煙霧影響,高速公路一些路段還發(fā)生了不止一起車毀人亡的重大交通事故;一些種植在麥田周邊的林木也因大火殃及而枯死。
要說政府在禁燒問題上不作為,那也不夠客觀。每年一到夏、秋兩季糧食收獲季節(jié),各級政府早早地進入臨戰(zhàn)狀態(tài),除了開會發(fā)文之外,所采取的禁燒手段也可謂多策并舉。比如,多年來沿用至今的懸掛橫幅、張貼標語、出動宣傳車在田間地頭喊話、鄉(xiāng)村干部包片負責、罰款及處分基層干部,還有近些年運用電視字幕滾動曝光發(fā)生火點的縣、鄉(xiāng)、村,以及這兩年采取的上級約談下級等方式方法,措施可謂多種多樣,不一而足。
然而,需要各級政府認真反思的是,我們采取那么多措施,也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為何農(nóng)民群眾焚燒秸稈的現(xiàn)象卻始終禁而不止。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家固然可以見仁見智,但各地各級的禁燒措施沒有在源頭控制上真正下足功夫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綜觀前面列舉的各項措施,我們不難看出,諸多禁燒手段大多都是在末端被動地堵,而如何從源頭做好疏的工作則顯得很不夠,尤其是在秸稈的資源化綜合利用上始終沒有走出一條受群眾歡迎、形成機制、全面普及的路子。個別地方即便有較為成熟的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星星之火”,也沒有形成大范圍普及的“燎原之勢”。
其實,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不夠導致焚燒始終禁而不絕的問題政府未必就沒有認識到,然而認識到位是一回事,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能否切實跟進到位又是一回事。由此筆者認為,秸稈禁燒的問題解決得如何,已不僅僅是一個控制大氣污染的環(huán)境問題,它實質上反映的是各級政府工作作風的扎實程度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高低。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命題。筆者以為,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禁燒這一多年未解決好的老大難問題,無疑也是衡量各級政府治理能力強弱的題中應有之意。清人彭端淑說過:“天下事有難矣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他把“難”和“易”的標準定在當事人的“為”與“不為”上,是頗具辯證色彩的。如何破解秸稈禁燒之“難”?這無疑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題。
總之,解決問題才是硬道理。有些地區(qū)通過多年努力已找到一些有效途徑。而有些地區(qū)面對這年復一年的老問題,各級政府應該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來徹底根治這一頑癥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