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導致人體耐藥?這是誤讀
國際期刊《微生物》發(fā)表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主任拉森團隊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北京空氣中的微生物群落含有的已知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種類,在被研究城市中最多,平均有64.4種。令人震驚的是,在北京的空氣中發(fā)現(xiàn)了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
針對這一研究,近日網上流傳消息稱,這意味著人類對付細菌感染性疾病的防線失守。真是這樣嗎?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認為這是一種誤讀。
三條件都成立吸入細菌才可能生病
“這份報告提到的北京霧霾樣本中的抗生素耐藥基因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人們沒有必要對此有任何恐慌”。拉森教授反復強調,北京霧霾樣本中檢測出的抗生素耐藥基因是使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基因,只會存在于細菌上面,并不會使人類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只有全部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時,含有這種基因的細菌才會令人擔憂:一是證明這種細菌屬于可以引發(fā)疾病的細菌;二是這種細菌在空氣中具有活性;三是空氣中存在極大數(shù)量的此種細菌。
只有三個條件完全成立,人們才可能因為吸入空氣中的細菌而生病。
根據《微生物》上發(fā)表的這份報告,北京霧霾樣本中的細菌是否具有活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拉森教授表示,“大多數(shù)細菌在空氣中會因為食物不足而死亡。”
耐藥性增加不意味著致病性增強
“發(fā)現(xiàn)耐藥基因,不等于發(fā)現(xiàn)耐藥菌;不是有耐藥細菌就會讓人感染。”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微生物系博士傅賀分析,“即使有人不幸感染了,人體還有強大的免疫系統(tǒng)(包括各種免疫細胞)以及共生的微生物群系,它們是我們健康的最終守護者”。
北大基礎醫(yī)學院免疫系教授王月丹表示,論文中所說抗生素耐藥性基因指的應該是帶有耐藥基因的細菌,而不只是帶有耐藥基因的質粒。如果只是基因的質粒,那么就不存在危險,因為它不是生物體,不會傳播,也不會導致疾病。“我們機體對抗細菌,主要還是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而不是抗生素,細菌可以耐藥,但不能耐受免疫系統(tǒng)。”王月丹解釋說,細菌進入人體后,會先“找房子”企圖居住下來,但如果免疫系統(tǒng)工作,這些細菌就待不住,要么會被人體排泄出去,要么被其他菌群消滅,成不了“氣候”。
拉森也說,現(xiàn)在人們沒有必要對提到的北京霧霾樣本中的耐藥基因有任何恐慌,目前的研究只表明北京霧霾的空氣里存在抗藥基因,并不表明攜帶這些抗藥基因的細菌同時能夠致病。
抗生素的濫用助長了耐藥菌的蔓延
“我覺得公眾對這個事兒,沒有必要恐慌。”王月丹認為,因為細菌在空氣中無處不在,耐藥細菌也可以像其他細菌一樣在空氣中生存,甚至播散,“這再正常不過的了”。
“地球是一體的,沒有世外桃源”。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副研究員付彥對王月丹的說法表示認同,耐藥菌的存在是普遍現(xiàn)象,只不過受人口密度不同、流動性大小等因素影響,不同地區(qū)在數(shù)量種類上有些差異。
因此,王月丹強調,耐藥菌只是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不會對人體免疫力產生破壞。
但付彥表示,耐藥菌是很久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和抗生素濫用有密切關聯(lián)。為了防止抗生素濫用,衛(wèi)生部門將抗生素列為處方藥。“即使這樣,也不能完全杜絕抗生素的濫用。”
“抗生素的濫用助長了耐藥細菌的蔓延,這是不爭的事實。”傅賀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