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與日本的垃圾分類異同比較
“站!你是什么垃圾?”
不知不覺中,逼瘋無數上海市民的垃圾分類已經實行了一周年。
各種細致的條條框框至今仍讓大家頭疼不已。
暗自垂淚的時候,不由得想起隔壁日本,這個號稱世界上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
日本和上海的垃圾分類比起來,究竟誰更“可怕”呢?
1. 垃圾的分類
國內的大家都耳熟能詳,上海的垃圾分類有四個桶,黑桶(干垃圾),褐桶(濕垃圾),藍桶(可回收物)和紅桶(有害垃圾)。對于其內容物的說明更是好記,網上流傳的口訣——“豬能吃的叫濕垃圾,豬都不吃的叫干垃圾,豬吃了會死的叫有害垃圾,可以賣出去換豬的叫可回收垃圾”。
日本的垃圾分類就沒有這么簡單粗暴了。最基本的有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粗大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在此基礎之上,不同的地區(qū)的會有不同的項目,規(guī)定的內容物也會有所差距。不過當地政府也都會貼心的發(fā)放詳細的指導手冊。
2. 垃圾的處理
上海的垃圾分類主要就是干濕的分離,除了剩菜剩飯等濕垃圾要單獨從包裝盒中取出丟棄之外,其他種類的垃圾只要分別扔到對應的垃圾桶即可,可以說是比較輕松無煩惱。
而在日本,垃圾是要處理后才能丟棄的。瓶瓶罐罐要撕掉標簽用水沖凈晾干,紙質盒子要剪開放平,書籍雜志要分類系好。更細致的是,瓶裝飲料的塑料蓋子,衣服上的金屬制品之類,因為和本體屬不同的垃圾類別,所以還要特地取出來分開丟棄。奉獻了自己,減少了回收人員的負擔。
3. 垃圾的收集
在上海,垃圾實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投放時間段外無法扔垃圾,錯過了只能等到第二天,讓無數上班族叫苦不迭,卻也讓垃圾收集更有效率了。
殊不知在日本,垃圾的丟棄不僅有時間段的限制,還有日期的限制。以池袋的豐島區(qū)為例,逢星期一、四扔可燃垃圾;星期二、三是可回收類垃圾;第一和第三個星期五是金屬和玻璃。錯過了也許要多等一兩個禮拜才能丟出。
而沒有依照規(guī)定丟棄的垃圾也會被貼上貼紙,留在垃圾收集點等主人領回家重新整理。如果想偷懶不去認領,超過一定時間,環(huán)保局的人就會展開調查,可以說是完全逃不掉的。
4. 相關的法律和懲罰
垃圾亂丟,二者都是有相關法規(guī)處罰的。根據2019年7月1日 正式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個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200元;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可罰5萬元。
而日本《廢棄物處理法》則在第25條14款規(guī)定:胡亂丟棄廢棄物者將被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3萬元);如胡亂丟棄廢棄物者為企業(yè)或社團法人,將重罰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00萬元)。懲罰力度這樣大,誰還敢亂丟垃圾呢?
垃圾的處理不善,會給人們的健康和周圍的環(huán)境帶來極大的影響。
而垃圾的良好處理,會減少資源浪費,促進經濟發(fā)展。
上海方便但不全面的垃圾分類,日本細致而繁瑣的垃圾分類,你會pick哪一個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