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潮污染元兇變身新型“石油” 上海研究人員成功將滸苔轉化為生物質油
海洋綠潮污染的“元兇”——滸苔,幾乎每年都會給沿海城市制造麻煩。但是今后,它將有望成為制造新能源的一種絕佳材料。記者6月23日獲悉,復旦大學已經完成了將滸苔轉化成“石油”的全過程,并且已經成功申請了專利。研究成果發(fā)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國《能源與燃料(Energ y & Fuels)》雜志上。
近年來,各國都將開發(fā)新能源,尤其是生物質能作為研究的重要方向。但是以往,因為是用糧食作物作為生物質能的原料,因此備受與人爭糧、與糧爭地的指責。尋找新的生物質能原料,是眾多專家關注的課題。
由于水體富營養(yǎng)化等原因,海洋上滸苔綠潮頻頻爆發(fā),漂浮聚集到岸邊,阻塞航道。而且滸苔大量堆積后腐爛,需要消耗大量氧氣,并散發(fā)出惡臭,對海洋生物生存和海洋環(huán)境構成威脅,既破壞了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又嚴重威脅著沿海漁業(yè)、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規(guī)?涨暗臐G苔綠潮曾于2008年5月至7月發(fā)生于山東省青島黃海,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甚至出動萬余人打撈滸苔 100多萬噸,才保證了奧運會帆船賽的順利進行。
植物和動物的殘骸掩埋在地下,需要大自然緩慢的熱化學和微生物作用,耗費數十萬年甚至數百萬年,才能最終變成原油。復旦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張士成副教授和陳建民教授課題組模擬石油產生的過程,發(fā)現通過增加壓力,再加上200℃到400℃ 的高溫,滸苔的分子結構會發(fā)生改變,經過10分鐘到30分鐘即可以變成生物質油。據張士成介紹,現有的關于藻類制油的技術,基本上都是將藻類先干燥再制油,或者通過培育含油高的藻類萃取,不僅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能源超過能夠制備出來的能源,而且制油率比較低;而使用新技術后,每5噸滸苔就可以制1噸生物質油,其與石油原油的區(qū)別,就在于石油原油不含氧,而滸苔制造的生物質油含有微量的氧。
據介紹,課題組目前還在研究利用水葫蘆制備生物質油,相關技術已經申請了多項發(fā)明專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