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變廢為寶路有多遠
在越來越多城市通過焚燒發(fā)電、水泥窖協(xié)同處置等無害化方式有效處理生活垃圾的時候,建筑垃圾處理的遠遠滯后似乎處于被人遺忘的角落。
事實上,常常受困于無處安放,成為城市發(fā)展負擔的建筑垃圾—俗稱“余泥”,卻是幾乎可以100%回收利用,制成混凝土、建筑用磚等再生產品的原料。
不過,據廣州市城管委統(tǒng)計,目前廣州的建筑廢棄物年均產生量約為4000萬噸,總利用量不到100萬噸。珠三角每天產生的建筑垃圾則超過7萬噸。
在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當下,對建筑垃圾的置之不理、非法傾倒和處理不當等情況,造成了不少城市面臨建筑垃圾圍城的局面。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并提出了“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的新要求。對于技術成熟、回收利用率普遍高于生活垃圾的建筑垃圾處理來說,無疑是一片市場相當廣闊的綠色產業(yè)藍海。
目前,位于廣州市金融城起步區(qū)的建筑垃圾循環(huán)利用試點項目正先行探索。運營方廣州環(huán)能建寶投資有限公司已投資近千萬,引進一整套建筑垃圾處理設備(移動式破碎機組與移動制磚機),在原廣州員村熱電廠拆遷區(qū)進行就地建筑垃圾處理與再生利用。該公司的率先嘗試,有望為將來建筑垃圾的資源化、規(guī)范化處理提供有益的借鑒。
1
每年4億噸建筑垃圾資源化率僅5%
據廣州市城管委統(tǒng)計,廣州的城市垃圾中,建筑廢棄物占了1/4。2012年廣州建筑廢棄物產生量已達到2400萬立方米,然而廣州現有的5座建筑廢棄物消納場總消納量為1934萬立方米?梢姡瑥V州建筑廢棄物的處置能力與產生量有明顯差距。
廣州目前處理建筑廢棄物的方式是填埋。去年以來,廣州市長陳建華多次指出,包括建筑廢棄物在內的城市固體廢棄物都是“城市礦產”,應綜合利用。填埋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沒有對建筑廢棄物進行充分利用。
廣州的困惑也是珠三角乃至廣東不少城市的共性。據有關數據統(tǒng)計,廣州每天產生超過2萬噸的建筑垃圾,珠三角每天產生的建筑垃圾超過7萬噸。我國工程建設中每年可產生近4億噸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但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尚處在探索階段,資源化率僅為5%。在很多發(fā)達國家,建筑垃圾資源化率已經高達95%。
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的主要處理方法是將其填埋地下。其弊端在于:一是占用大量土地,耗用大量征用土地費。二是在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粉塵及灰砂飛揚,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膠、涂料、油漆不僅是難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還含有有害的重金屬元素。這些廢棄物被埋在地下,會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邊居民的生活。三是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地表沉降。
“建筑垃圾是一種可再生利用的資源,經過科學的回收、拆分、篩選、冶煉完全可以變廢為寶還原其原始性能,作為再生原料重復使用”,廣州環(huán)能建寶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彬表示,像各種類型磚、砂石和道路的基礎層、水穩(wěn)層材料,都可以由建筑垃圾再生。
2
處理千噸垃圾每天可制磚30萬塊
為解決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建筑垃圾圍城的現象,廣州市政府出臺了《廣州市建筑廢棄物循環(huán)利用工作方案》,并以廣州國際金融城起步區(qū)為試點開展工作,探索城市建筑垃圾循環(huán)利用的途徑,在廣州市建委、城管委、金融城辦公室、市土發(fā)中心等部門的支持和協(xié)調下,廣州市城投環(huán)境能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廣州環(huán)能建寶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對建筑垃圾循環(huán)再利用開展了試點工作。
建筑垃圾如何變廢為寶?近日筆者來到上述試點現場一探究竟。
筆者看到,工地中央幾千平方米的區(qū)域堆滿了數米高的建筑“殘骸”,但在這些建筑垃圾的外邊,一臺長形機器伸開幾條傳送臂正在高速運轉。每個傳送臂的末端,均在分類不斷吐出顏色不一,顆粒粗細不同的土堆,形成一座座“小山”。
原來,這臺機器有一個入口,3個出口。高抬的挖機正在往左側入口處傾入建筑垃圾;中間、底部與右側的3個出口源源不斷地流出的,正是不同種類的“再生物”。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臺機器是移動式建筑垃圾破碎分篩生產設備,可以將建筑垃圾粉碎再利用,以制造出多種一級“再生產品”,例如石磚粉,粗骨料、細骨料以及混凝土再生材料等。這也是下一步再生產品,如空心磚、實心磚的前期必備原料。
在場地另一側,一臺體積較小的機器更為“神奇”。
大機器生成的磚粉,被運到這個小個子機器來制磚。機器傳送帶徐徐挪動,將低槽的混合磚粉后的混凝土抬升到機器中間,此時,一個工人正在往機器內部放置木板。木板在機器內部穩(wěn)定后承接著來自上部機器放置的原材料,再注入水泥等加固,整個壓制磚塊的過程大約十幾秒,隨后通過輸送帶傳到機器后端。
高彬介紹,每次可壓制約40塊高性能實心磚,常溫情況下保養(yǎng)5天左右就能使用。
在整個示范項目中,移動式破碎處理生產線處理能力為100噸/小時,處理約3萬立方建筑垃圾,滿負荷每天可以處理1000噸建筑垃圾。而制磚機一天可制8萬塊磚,按0.3元/塊左右的市場價計算,每臺機每天產值就有2.4萬元。如破碎處理生產線滿負荷運作,則需要3-4臺制磚機才能應付,每天可產磚約30萬塊。
3
數千億處理市場面臨垃圾難收局面
有關專家估計,按到2020年我國新產生建筑垃圾50億噸估算,這些建筑垃圾處理如果能夠轉化為生態(tài)建材,創(chuàng)造的價值可達到數千億元,隨著政府部門對環(huán)境建設的日益重視,建筑垃圾處理將迎來國家更多政策支持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在高彬看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這個行業(yè)是個功在當代、利國利民的行業(yè),其公益性大過經濟性,但對處理企業(yè)來說,建筑垃圾來源與處理成本是個問題,再生產品的銷路也需要進一步打通,“變廢為寶”之路仍需不斷攻堅克難。
“建筑垃圾的來源要充足,才能保證機器有足夠的原材料進行循環(huán)利用再生產品,維持企業(yè)正常運作。”高彬指出,目前拆遷、清運、處理往往分屬不同的企業(yè)。管理分散沒有真正形成一個封閉的垃圾處理鏈,無法真正實現垃圾的分類、集中堆放、分類處理、再生利用。
雖然廣州每天都會產生巨大的建筑垃圾,但將其運輸到定點消納場的成本并不低。一般是按照運輸距離計算運費,普遍要兩三百元一車,距離遠的還要更貴。建筑垃圾送填埋等處理也要收費,所以不少拆遷企業(yè)為節(jié)省運輸費用,對建筑垃圾的處理要么就近堆放,要么選擇非法傾倒進江河和填埋。這造成了建筑垃圾“雙失”的局面—傾倒后使環(huán)境遭到破壞,相關建筑垃圾企業(yè)得不到“原材料”。
與生活垃圾一樣,建筑垃圾的分類也有講究。在上游拆遷企業(yè)在沒有對建筑材料進行分類的情況下就三下五除二完成后,后期分類的工作便留給建筑垃圾處理企業(yè)。“從時間與處理過程來看,無疑給后期增加了難度。”高彬說,“如果建筑垃圾處理公司能參與拆遷項目的上游工作,直接參與建筑體拆遷或與拆遷公司合作,在對建筑體實施拆除過程中就按鋼筋、玻璃、鋁材、塑料、膠皮、木料、水泥混凝土、磚渣等提前做好分類,會大大降低在后期分撿的難度,同時可以確保再生產品的質量。”
高彬說,現在廣州環(huán)能建寶投資有限公司通過系列技術使建筑垃圾就地處理成建材或建材原料使用,能節(jié)省兩次物料的運輸費、建筑垃圾處理費,還能減少原需要購買建材或建材輔料的費用。“這種做法,將有效減少城市垃圾處理的負擔,延長建筑垃圾處理廠的壽命,降低從建筑工地外運輸建材的總量,減少對地球泥土、山沙、河沙的索取,減少運輸車輛廢氣對環(huán)境的污染,促進社會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和低碳經濟的發(fā)展。”
4
打造“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yè)鏈
目前,建筑垃圾資源化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研究課題。發(fā)達國家大多實行“建筑垃圾源頭削減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過科學管理和有效控制將其減量化。對于產生的建筑垃圾則采用科學手段,使之具有再生資源的功能。美國、德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經過長期努力,基本實現了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在這些國家,建筑垃圾是一種資源造就了一個新興的產業(yè),建筑垃圾資源化率已經高達95%甚至100%。
在此背景下,廣州環(huán)能建寶有限公司提出打造“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yè)鏈的構想。在建筑垃圾產業(yè)化過程中,實行全過程管理模式,根據一個建設項目的生命周期,分可行性研究階段、設計階段、施工階段、運行維護階段、拆除階段逐一來劃分階段,用不同的技術手段來分解、處理和回收利用好該項目可能產生的全部建筑垃圾。
將建筑垃圾源頭削減策略與建筑垃圾產生后的后期處理利用結合起來,形成綜合處理利用—將建筑余泥利用、建筑廢棄木材利用、建筑廢玻璃利用等列入利用方向;運用新技術制作免燒廣東青磚、紅磚等各類工藝磚制品,解決工藝磚品類缺口;建立混凝建材骨料攪拌站與新型的其他建筑機械設備,同時在工程中運用一系列新措施解決粉塵污染,例如PM2.5的問題。
對廣州來說,可以先行結合區(qū)位建立不少于4個固定的建筑垃圾堆放處理場所,制訂統(tǒng)一的清運標準與排放措施。對城市片區(qū)改造,大型拆遷項目,可移動設備可進入現場就地處理建筑垃圾,最大限度降低建筑垃圾處理過程中對城市交通的影響與對城市環(huán)境的二次污染。
在末端產品的推廣上,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制訂相關的產業(yè)政策與再生產品的標準,明確產生建筑垃圾的單位繳納處理費的統(tǒng)一標準,推廣建設單位按比例使用合格的再生材料,形成可持續(xù)的產業(yè)循環(huán)。
筆者了解到,在云南省昆明市,由于起步較早和昆明市政府從政策上大力扶持,每年產生的約760萬噸建筑垃圾將得到有效再生利用,可創(chuàng)造上億元的價值。在移動式建筑垃圾處理技術上,昆明市當地移動式建筑垃圾處理企業(yè),做到了建筑垃圾取之于此,用之于此,實現了“零”排放。其技術運用于多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在95%以上。
“又如大理市政府給予企業(yè)最直觀的補貼就是退稅和提供無償土地,而廣東本地的城市目前還沒有具體的產業(yè)支持政策。”高彬建議,政府部門在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加以引導,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建筑垃圾再利用企業(yè)的發(fā)展,“政府可以參考垃圾焚燒發(fā)電企業(yè)的形式,對處理資金方面提供補貼,也可通過清運費、垃圾處理費中提取;建筑垃圾處理的用地、高負荷用電等方面幫忙協(xié)調,并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政策。”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廣州環(huán)能建寶公司計劃整合社會與企業(yè)資源,力爭2014年底在廣州投資10條建筑垃圾再生處理生產線,年處理建筑垃圾300萬噸。未來5年內,在全國投資100條建筑垃圾生產線,年處理垃圾3000萬噸。
專家訪談
城市礦產資源專家廣東省城鎮(zhèn)化發(fā)展研究會研究員祝小波
要推廣高科技
環(huán)保產品
筆者:您如何評價環(huán)能建寶的建筑垃圾處理項目?其是否值得推廣?
祝小波:如果政策、原料完全配套,這個項目的產能是可觀的。雖然目前該項目只有一套設備,但移動式的設備是可以增容的,所以消化建筑垃圾的問題不大。
這種項目很有推廣優(yōu)勢,目前在廣州是第一家,在廣東以前也只有深圳有過一家類似的建筑垃圾處理企業(yè)。該項目設備和理念都是較為先進的。它擁有的設備本身在國外有同樣類型,在國內非常少,就性價比而言目前使用的國內設備高于國外。國外的那一套或許要七八百萬元,國內可能就只要兩三百萬元,雖然成本較低,但功能都差不多。
筆者:目前建筑垃圾的處理技術是否成熟?跟國外相比差距大嗎?
祝小波:差距不是太大,要看具體的應用。國外的建筑垃圾比較簡單,且處理較為規(guī)范,指導性和扶持性的政策也多。目前在國內,建筑垃圾循環(huán)利用再生產品仍有空間改造出一些更有優(yōu)勢的產品出來,技術上可以陸續(xù)突破,問題不大。
筆者:回收建筑垃圾利用率高,技術較穩(wěn)定,為何推廣比生活垃圾處理慢?
祝小波:建筑垃圾基本上是鋪開的,至少百分之九十都能再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分類比較簡單,通過一些設備破碎就好。從這個意義上講,建筑垃圾處理的前景要比生活垃圾處理的前景好。
目前在建筑垃圾的循環(huán)利用上,需要加強政策導向。這種項目在昆明效益很好。廣州等珠三角城市在地域和建設規(guī)模上都比昆明要大,更有發(fā)展的空間與潛力。在政策扶持上,一是盡快制定產品標準,令建筑企業(yè)敢于使用再生磚。另外建筑拆除后的工地,經平整之后一般都會再蓋樓,政府若能引導建筑企業(yè)使用再生磚用作砌非承重墻的話,那么企業(yè)就會有動力,建筑垃圾循環(huán)處理市場就有效益。第三,政府可以通過高新科技或環(huán)保產業(yè)的相關政策對建筑垃圾處理企業(yè)進行適當補貼。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