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首批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建成 綠植縈繞似花房
農村生活污水直排一直是種普遍情況,如今這一現狀有望改變。藁城市5個村莊建起了迷你污水處理站,村里70%的生活污水在處理站經過處理達標后再排放。據悉,這是石家莊市首批建立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更多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正在建設中。
![]() |
現場
污水處理站像個花房
近日,記者在藁城市崗上鎮(zhèn)故獻村看到,排污渠旁建起了一座占地300余平方米的小庭院,院內綠植縈繞,還有個養(yǎng)魚池,很難想象這個花房似的院子就是故獻村的污水處理站。“污水通過污水管網輸送至這里,經過處理后循環(huán)再用。”污水處理站項目負責人郝雁軍說,以前的排污渠已截流,來自故獻村、機場路沿線餐飲的生活廢水都要進入處理站。
郝雁軍介紹,污水處理主要運用人工快滲處理技術。在過濾室內,污水噴灑在過濾層上。“過濾層將近2米深,主要以天然河砂、活性礦物填料等為介質。”經過處理后,排放出的水質達到一級A的標準。
“我們這個養(yǎng)魚池里的水就是處理后的。”郝雁軍說,院里的綠植也都是用處理后的水澆灌的。
變化
曾經的臭水溝不見了
除了故獻村,藁城還有蔡家崗村、金莊村、馬莊村、郭莊村等4個村莊的污水處理設施也已開始試運行,生活污水處理率達70%。這是石市首批建成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
故獻村73歲的李明子說,4年前村里蓋起新民居,他家搬進了樓房,但村里的污水一直都是明管排放,奇臭無比,“如今管道埋到了地下,臭水溝沒了,住著也舒心了。”
郭家莊生活污水處理站門口有個蓄水池,村委副書記申志輝說,現在村里789戶的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排到這個池子里,無味無污染,還能養(yǎng)魚種菜。蔡家崗村村民說,以前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村北的水坑,一坑黑水又臟又臭,現在污水變清池,還放養(yǎng)了3000多尾魚苗。
深入
為農村污水處理探路
故獻村污水處理站的整個污水處理過程基本看不到人工操作,郝雁軍指著控制箱告訴記者,這里是全自動電腦控制,有專人定時查看運行情況,技術人員定期檢查運行,運行費用每月不足200元。
郝雁軍說,故獻村污水處理站總投資81萬元,其中處理站投資40萬元,附屬工程鋪設污水管網2000多米,后期管理費用、耗能都比較低。“每噸污水處理費約0.3元,比傳統(tǒng)工藝節(jié)約成本50%以上。”這種小型污水處理站建設周期短,成本低,操作簡單,不產生活性污泥,比較適合在農村推廣。
石家莊環(huán)保局自然生態(tài)保護處處長康永健說,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在規(guī)模、技術及運行管理方面一直是“老大難”。他們會同石家莊財政局,協(xié)調申請農村環(huán)境連片整治示范項目,從去年開始支持開展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示范項目。“目前首批投入使用的5個污水處理站運行效果明顯。”
展望
將建設更多處理站
郝雁軍說,目前崗上鎮(zhèn)故獻村污水處理站目前日處理能力50噸,今后還將建設在二期工程,日處理能力將達到100噸。
據康永健介紹,除了首批投用的5個示范項目外,目前新樂小流村、正定合家莊、上水屯污水處理示范項目主體工程也已竣工,預計年底前可投入使用。高邑、贊皇、井陘、新樂、元氏等縣市區(qū)也正在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作,其中11個集中項目已開工,預計年底前投入使用。
觀點
需要建立長效機制
“污水處理作為一項公益事業(yè)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河北環(huán)保聯(lián)合會副會長張忠民指出,農村地區(qū)分散型污水處理規(guī)模小,難以市場化,急需政策支持。建議設置農村分散型污水處理專項基金,地方各級政府可將處理設施對污染物的減排量納入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要求,把農村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納入排污權交易體系,為處理設施的建設運行籌集資金。
張忠民建議,新農村建設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村莊供排水、污水治理等公用設施的運行管護,要做到有制度、有資金、有人員。因此要探索建立管護經費保障制度,建立管護隊伍,確保治污成果能持續(xù)發(fā)揮作用。
鏈接
96%村莊無排水渠道
建設部《村莊人居環(huán)境現狀與問題》調查報告顯示:我國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tǒng),生產生活污水隨意排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