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霧霾“常態(tài)化”麻痹治理意識
如果要列舉十一假期之后,最受關注的社會新聞,“霧霾來襲”顯然當仁不讓。從7日開始,華北、黃淮等地持續(xù)霧和霾天氣,導致北京、河北等地空氣污染嚴重;而至11日,華北中南部、黃淮中北部、陜西關中等地的氣象條件仍不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清除,部分地區(qū)有輕度至中度霾,局地重度霾。
雖然仍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但作為一種氣象災害的霧霾已經(jīng)非一個新鮮的話題。它的每一次來臨,都以其固有的形態(tài)帶給每個人可見可感的“會呼吸的痛”。在治理上,近年來各個地方都紛紛稱斥巨資治霾,并制定相應的治理規(guī)劃,然而現(xiàn)實是,霧霾依然來勢洶洶,絲毫不見減弱。
這一方面,固然體現(xiàn)治理力度亟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必須承認霧霾治理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從各國治霾的經(jīng)驗來看,治霾從來都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絕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治理過程。但承認治霾的復雜性與治理所需要的過程,并不意味著可以為治霾的懈怠與不力找借口,相反,愈是認清治理的難度,愈是需要拿出更大的決心與行動來應對。
首先,需要一場治理上的觀念革命。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霧霾仍被視為是個別地區(qū)的偶然性天氣現(xiàn)象。然從近幾年的霧霾形勢來看,霧霾一旦出現(xiàn),幾乎是全國性的,其危害已有較為清晰的結論,并被認為是一種氣象災害。認識到這一點,在霧霾的治理上就必須要有更大的視野,任何地方都不應有置身事外的僥幸心里。重度霾地區(qū)固然更需要緊急治理,中度霾地區(qū)也不能放松警惕,而空氣尚好或是輕度霾地區(qū)更應將科學預防霧霾,避免重蹈其他地區(qū)覆轍放在重要位置。以此而言,在全國范圍需按各地的霧霾污染程度制定梯度性的治理規(guī)劃,降低污染的重復擴散與疊加污染,方能實現(xiàn)針對性治理,提升治理效率。
其次,治霾需要一個過程,也就是說要承認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我們將不可避免要與霧霾天氣打交道,那么,將傷害降到最低,建立制度性的霧霾天氣應急方案,就應該與霧霾治理納入同等重要的規(guī)劃中去。目前,雖然一些地方已經(jīng)建立了霧霾天氣下的緊急預案,但縱觀各地的執(zhí)行來看,還存在諸多欠缺。如此次就出現(xiàn)過霧霾天氣下學校仍組織學生進行室外考試的極端案例。
再者,警惕“霧霾元兇”爭議妨礙和拖延霧霾的治理行動。對于霧霾的最大來源,到底是燃煤造成的“煤煙型污染”,還是汽車尾氣,抑或秸稈焚燒,各種說法不一而足。雖說最大程度上厘清霧霾的最大元兇,可以大大提升治理的效率。但就現(xiàn)實而言,更要防止一些地方借霧霾元兇的爭論而拖延霧霾的治理行動。事實上,霧霾來源看似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實則在很大程度是一個偽命題。霧霾無論如何都是一種綜合性污染,由各種污染源的交叉而形成,只不過可能存在程度的區(qū)別。因此,在霧霾真兇未有確切共識之前,各級政府嚴格執(zhí)行相關環(huán)保法規(guī),不放過任何的違規(guī)排放,無疑都將有利于霧霾天氣的緩解。而淘汰那種以犧牲環(huán)境質(zhì)量來換取暫時的GDP發(fā)展的思路與方式,更是治理霧霾的根本之路。必須看到,治霾是一個科學問題,但首先更應該被視為是一個發(fā)展的問題。
霧霾治理,不進則退。值得警惕的是,當霧霾天氣變成一種“常態(tài)”,除了要敦促各級部門加快完善霧霾天氣的應急預案,更要防止各級地方政府在霧霾的常態(tài)化之后,形成治理上的麻痹意識,把霧霾天氣當作“見怪不怪”,放松治理的緊迫感與危機感。而另一方面,公民個人,不但要注重霧霾天氣下的自我保護和改善生活習慣,同時也不能因為“同呼吸”的心態(tài),而弱化個體在霧霾下的不幸感,繼而放松對于霧霾治理的監(jiān)督。
不管承認與否,霧霾天氣正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已經(jīng)是一種看得見的事實,全社會都需要以相應的改變?nèi)㈧F霾的傷害降到最低。同時,更要時刻警醒,這種“新常態(tài)”是畸形的,是必須糾偏的——防霧意識需提高,治霾行動更應加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