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綜合治理破解鄰避效應
污水、垃圾等污染物處理設施的建設營運常常會遇到鄰避效應問題。以往的研究主要結合心理學、行為學和社會學等學科,聚焦個人及社會群體的心理、利益與行為選擇等方面,提出鄰避效應的化解途徑。這其中,最重要的途徑是促成建設營運企業(yè)與設施周邊居民形成利益共同體,增加設施周邊居民對污染物處理成果的獲得感。
然而,在建設營運具體的污染物處理項目時,存在簡單解讀“利益”及“利益共同體”的現象。有的地方簡單地把利益等同于經濟補償,把為設施所在地建設保健所、學校等公共設施當作是建設利益共同體;甚至還有的地方唯錢是舉,以為給點錢就能解決鄰避問題,導致形成“少數人沒錢便鬧、一鬧便給錢”的惡性循環(huán)。
目前,一些地方在進行新的探索,以環(huán)境綜合治理替代單一的污染物處理,融污染物處理與休閑景觀建設、社區(qū)營造于一體,不失為一條利益共同體建設的新路子。如粵東某市在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時,并不只考慮生活污水處理,而是綜合考慮生活污水處理與水塘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環(huán)境改善、文化宣傳、休閑設施建設及景觀建設等相結合,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成多位一體的人工濕地公園和社區(qū)活動中心,深受當地村民歡迎。原來反對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村民也主動參與到人工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維護中,當地一些不良風俗習慣也很快得以改變。
以環(huán)境綜合治理替代污染物處理的最大變化,就是設施主功能從污染物處理轉變?yōu)樯鐓^(qū)活動中心。雖然污染物處理是社區(qū)活動中心的基本功能,但不再像以往污染物處理設施那樣獨立建設且較為醒目。整座設施展示的是吸引人的社區(qū)活動項目,消除了污染物處理設施對周圍居民心理的負面影響和視覺污染。以往建設的污染物處理設施片面追求規(guī)模效應,有些外表看起來是高大上的感覺,但其內在仍是座完完全全的污染物處理設施,給人造成視覺和心理負面沖擊。
要建好社區(qū)活動中心,就必須做足綜合和治理的工夫。要將與污染物處理相關的環(huán)保項目及涉及生活環(huán)境乃至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的相關項目綜合考慮,使之形成一個多功能融合的有機體。同時,此有機體應能夠吸引與方便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參與,需要謀劃好社會良性互動的治理。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居民的實際需求,在滿足污染物處理的前提下,優(yōu)化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豐富的人文空間,提供綜合性公共服務,化“鄰避”為“迎臂”,把鄰避設施變成多方共贏的優(yōu)質公共物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