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體解決之后 臨時治污措施何去從?
“如果都像這樣整條河當作污水送去處理,一個城市新建多少污水處理廠也不夠用。”當天晚上的巡查組總結會上,巡查組一位副組長表示。的確,在這些改道河流的末端,是不堪重負的污水處理廠。
長沙并非沒有認識到“雨污分流”管網建設的急迫。“已經在管網建設上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情況正在改善,但也確實存在很多難點。”
全國36個城市正在黑臭水體攻堅戰(zhàn)中作最后沖刺。2018年底,這些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建成區(qū)黑臭水體消除比例要高于90%。
根據(jù)湖南省住建廳報告,截至2018年9月底,長沙市查明的24個黑臭水體已經全部消除。
不過,重壓之下,2018年10月下旬,南方周末記者跟隨“2018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項巡查”發(fā)現(xiàn),由于城區(qū)管網“雨污分流”改造難度較大,長沙市正倚重臨時治污措施——河流改道、擴建污水處理廠、污水泵站臨時改成處理站……最終導致污水處理廠經常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行。
長沙并非孤例。據(jù)中青報報道,石家莊的一條黑臭南位排水溝更是夸張,直接運土填上,一埋了之。
有巡查組成員表示,全國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面臨“雨污分流”改造難題,這些為完成整改任務的臨時做法,可以理解,但也要有合理的長效解決方案。
“末端截污”,流入污水處理廠
2018年10月24日,一條名為“雙管子”的河讓巡查組犯了難。
在2018年5-7月的城市黑臭專項督查中,雙管子河的問題是,水質不達標排放匯入湘江,影響湘江水質,F(xiàn)在,這條河在入湘江前被整體截斷,流入了污水處理廠,再順著新建的導流渠流進圭塘河,最后匯入瀏陽河。
與雙管子河問題基本一致的南托港河,也采取了類似“末端截污”的做法,轉頭流入了污水處理廠。
據(jù)長沙有關部門介紹,南托港、雙管子兩條河本是當?shù)卮迕衽盼酆托购榈乃涤晖獠]有自然水源。
工作人員監(jiān)測雙管子河水質
南方周末記者楊凱奇/圖
“如果都像這樣整條河當作污水送去處理,一個城市新建多少污水處理廠也不夠用。”當天晚上的巡查組總結會上,巡查組一位副組長表示。
的確,在這些改道河流的末端,是不堪重負的污水處理廠。
湘江將長沙城區(qū)分為河西、河東兩部分,長沙目前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是位于河西岳麓區(qū)的岳麓污水處理廠,據(jù)2018年9月《長沙晚報》報道,其服務人口逾百萬,能消納河西城區(qū)八成以上污水。
黑臭治理日益推進,岳麓污水處理廠要處理的污水量也越來越大,擴充處理能力似乎“永遠在路上”,一些臨時性處理措施不得不上馬。
上一輪督查中,有一條公眾舉報信息為“岳麓區(qū)施家港污水處理站排放水有化學藥水味道,排放口處有污泥上浮”。
10月24日,巡查組第四小隊前往現(xiàn)場,核查近半年后該問題的解決情況。
經核查,這座污水處理站應該叫“岳北溢流應急污水處理分站”,原來是通往岳麓污水處理廠污水管道上的一個提升泵站,后來擴建成了污水處理站,于2017年12月26日投產運行。整條管道上,岳北、岳華和徐家湖三個類似的泵站都被擴建成了應急污水處理站。
巡查組成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些應急污水處理站只采用磁微濾+化學藥劑的處理方法,處理后的污水通過溢流渠排入湘江。“由于是‘應急’,這些處理站處理工藝過于簡單,故而造成排水口有化學藥水味道和污泥上浮的問題。”
這些應急處理站是為了緩解岳麓區(qū)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不足而設立的,故而在2018年9月30日,岳麓污水廠二期投產后,三座只運行了10個月的應急處理站停工了,被舉報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但污水處理量的缺口并未隨之化解。岳麓污水處理廠二期投產前,處理能力為30萬噸/日,投產后處理能力增長為45萬噸/日,但立刻就滿負荷運行——10月23日,岳麓污水處理廠進水量為48萬噸,已經超過了日處理能力。
“雨污分流”的共同難題
據(jù)長沙市相關部門介紹,岳麓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目前已立項,而巡查組專家認為,投建新的產能之外,進行雨污分流,減少污水中雨水的比例,更是長沙污水治理的當務之急。
長沙并非沒有認識到“雨污分流”管網建設的急迫。“已經在管網建設上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情況正在改善,但也確實存在很多難點。”在配合巡查組現(xiàn)場調研時,長沙市住建委污水處副處長劉嵐坦言,“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是必須和城市發(fā)展同步或者是超前,臨時設施主要是在城市基礎設施暫時沒有覆蓋到的區(qū)域的過渡性方式。”
南托港河與雙管子河都是為及時完成整改而被整體截流,但后續(xù)整改措施也在跟上。南托港上游有兩條支流,在這兩條支流上興建起了多個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并已投入使用;一條支流流經長沙暮云經濟開發(fā)區(qū),這里原本是一個工業(yè)園,目前正在對工業(yè)企業(yè)實施清退。
污水管網的建設則碰到難題。劉嵐介紹,南托港河流域所在的南托、暮云街道是2015年才從長沙縣劃入天心區(qū)的,原來都是農村,住戶比較分散。更特殊的是,該片區(qū)有京廣鐵路穿過,還有一座軍用機場,給管網建設帶來諸多制約。
岳麓污水廠另一個重要來源是龍王港河,這條河在上一輪督查中被判定為“未消除黑臭”,此番水質監(jiān)測達標。但由于堤岸邊多有老舊民房,以及尚未建設雨污分流管網的居民區(qū),一旦碰到大雨,生活污水還是可能摻在雨水里,從一處拍門(堤岸上用于泄洪的閘門)流入龍王港。
現(xiàn)在,龍王港河上建設了密集的曝氣增氧設備,以增強河流的自凈能力。
龍王港上密布的曝氣增氧機
南方周末記者楊凱奇/圖
長沙城區(qū)的雨污分流改造,面臨老城市的共同難題:老城區(qū)改造、征地、協(xié)調、管網錯接漏接……當下長沙正在進行錯接漏接污水管網整治工程,同時在污水管網尚未覆蓋的城區(qū)新建管網。
這些問題在發(fā)達國家也尚未完全解決。在德國考察過的巡查組人員發(fā)現(xiàn),德國排水系統(tǒng)有的也采取合流制,一樣給污水處理廠帶來壓力,現(xiàn)在也在逐步推進雨污分流,但老城管網改造難度大。
雨污分流是否應該成為普遍推行的排水系統(tǒng)模式,目前尚存爭議。南京的“雨污分流”工程就曾引起市民的反對,意見主要集中于耗資巨大、工程擾民、效果不容易感知等方面。
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呂紅亮認為,“我國很多城市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都還在補欠賬階段。然而在無法大動干戈的老舊城區(qū),采用截流式排水方式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手段。同時,截流式排水帶來雨天污水處理廠的壓力較大,提倡處理廠容量的設計冗余是必要的,這也是向國際經驗學習的一方面。但污水處理廠處理規(guī)模也不可能一直無限擴大,我們現(xiàn)階段還是要在末端一些臨時處理設施來保障消除黑臭的基礎上,逐步改造管網,向上溯源,包括用一些低影響開發(fā)手段在源頭進行雨污水的分流,這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除了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這兩大基本要素外,近年來“海綿城市”理念的興起也為城市解決雨、污混流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利用城市的水體和綠地、可滲透路面等設施,將大部分降雨就地消納,也就能減輕管網排水的壓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