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存在涌水污染的52家關閉礦企全部完成整治

地處秦嶺南麓的廣元市,位于川陜甘三省接合部,是嘉陵江上游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
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
這里,礦產豐富,有著悠久的開采歷史,也曾面臨嚴重的關閉礦企涌水污染問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廣元市用一年多的時間探索出“能疏則疏、能堵則堵,疏堵結合、堵治并用,系統治理、管控保障”的新思路,以及“一礦一策、一井一法、分類實施、綜合治理”的新模式。
原因:多重因素疊加,無人管理、分布區(qū)域廣、封堵簡易等是主因
旺蒼縣燕子鄉(xiāng)曾經是廣元市的礦企集中點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礦企大多已經關閉。但閉礦時,部分礦企僅按要求簡易封堵主(副)平硐,源于巖裂隙的溶洞水、孔隙水、裂隙水等涌水,還在講訴著這些礦企曾經的繁盛。它們流過農用地和公路之間的溝渠,將沿路染成橙黃色,最終匯入嘉陵江二級支流魚洞河。
2019年5月,嘉陵江上游廢棄礦企污水直排問題曝光。解決關閉礦企涌水污染問題成為廣元市和旺蒼縣的當務之急。
據統計,廣元市根據政策關閉的礦企有492家,呈帶狀分散型和高山峽谷型分布。其中,有涌水污染問題的52家礦企廣泛分布在旺蒼、蒼溪、利州等5個縣(區(qū))。
“經踏勘,共有128口礦井有地下水涌出,造成下游5公里內溪溝被涌水污染。”四川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農村處處長蒲彬說。在他看來,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很多,但無人管理、分布區(qū)域廣、封堵簡易等問題是產生涌水污染的關鍵。
“其次,涌水精準治理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大。”蒲彬介紹,一方面,涌水來源多,補排關系難以調查且無法定量描述,此外,水質水量波動大、規(guī)律性差。比如有時豐枯水量比能達5倍以上;個別礦井涌水總鐵濃度最高時超標1000多倍,最低時抵線達標;甚至,部分時段涌水為強酸性和強腐蝕性。
另一方面,自然環(huán)境也對治理提出高要求。偏遠山區(qū)山高路陡,交通差、供電難,這些問題如何解決?井內坍塌、有害氣體集聚等導致井下勘察與施工條件差,怎么規(guī)避風險?礦企歷經多次整合技改,欠缺基礎資料,怎么辦?
這一個個難題,讓精準治理之路舉步維艱。
最讓蒲彬頭痛的,是當地管理治理體系尚不健全和傳統末端治理投入大。“部門職能邊界尚不明晰,沒有明確的治理規(guī)范和統一的評判標準,致使礦企關閉時,沒有實施基于污染防治的保護修復措施。”
與此同時,傳統末端治理固定投資大、運行成本高,設施一旦停用前功盡棄。經測算,廣元市128口礦井日涌水總量達10萬噸,若均建設末端處理設施,總投資近20億元,年運行成本約2億元-3億元,當地財政難以負擔。
此外,末端處理設施運行時日產固體廢物約600噸,處理不當易造成二次污染。
措施:“疏、堵、治、管”綜合治理,探索礦企涌水治理措施
位于燕子鄉(xiāng)的銳鋒煤礦,曾經歷了二次封堵。目前,整個廢棄礦區(qū)綠草如茵,廢棄井口已經沒有污水流出,也聞不到異味。銳鋒煤礦的改變,不是個例。
為解決廢關閉礦企污水直排問題,近年來,廣元市堅持“經濟、管用、可持續(xù)”的原則,結合礦井的不同實際情況,制定“一礦一策”治理方案,采取“疏、堵、治、管”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推進關閉礦企涌水整改。
第一個字,“疏”。“疏導的前提是了解礦井現狀。”廣元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局長趙廷延認為,外排疏導可以降低污染物濃度、減少涌水量,減輕后續(xù)處理壓力。
針對積水位置明確、水文地質清楚、施工可行的礦井,疏排積水至井外,加快水力循環(huán),降低污染物濃度。針對不具備疏排條件的礦井,在井口及周邊實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從源頭減少涌水量。
以獅子嶺煤礦為例,在治理過程中,當地首先對兩個已塌陷的不具備井內疏排條件且位于溪溝邊的井口,先進行規(guī)范開挖,再引導井內地下水快速涌出。在縮短井內接觸時間的同時,改道溝渠、分流溪水,對疏排減量涌水進行全收集再處理。
第二個字,“堵”。全力封堵填實原礦井地面通道、重要巖溶通道或地下水補給源頭,減少涌水量;重點封堵疏排困難礦井的低位井口,抬升地下水位,恢復原地下水運移條件,使其逐步達到未開采狀態(tài)。同時,建立日常管控和應急機制,科學預防和處置后期可能出現的滲水。
第三個字,“治”;谒看笮』蛭廴疚餄舛雀叩,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成效顯著。如對獅子嶺煤礦實施末端治理,其涌水pH值由1.6升至7左右、總鐵濃度由超標296倍降至達標,污泥外運得以重新利用;振華礦業(yè)采用“多級跌水曝氣+物理濾床”工藝,實現無人值守、無動力運行,使涌水pH值由2.6升至6以上、總鐵濃度由超標308倍降至超標兩倍,出水感官正常。
第四個字,“管”。不具備“堵”“治”水文地質條件的礦井涌水,經評估,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風險大的礦井采用末端治理技術。趙廷延說,8家礦企26口涌水井開展治理試點,成效明顯,不僅節(jié)約投資4700余萬元,還有效控制了風險。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風險小的礦井采用“多級物理濾床+河道多級濾水壩自然沉降”治理工藝。同時,劃定風險管控區(qū),通過遷建人畜水源地、調整種植結構、監(jiān)測水質、就近儲備石灰和絮凝劑等應對環(huán)境風險。
據統計,截至目前,廣元市存在涌水污染問題的52家關閉礦企已全部完成整治。
建議:分級治理關閉礦企,完善關閉礦企全鏈條管理制度
廣元市關閉礦企涌水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從全國范圍來看,部分礦井涌水污染、下游溪溝感觀異常、水體總鐵等離子超標及水質酸性等問題仍然存在。公開資料顯示,全國僅“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就關閉煤礦16716處,關閉礦企數量多、分布廣,單井影響范圍和程度差別大。
對此,蒲彬建議,應摸清底數,排查關閉礦企涌水污染,識別影響區(qū)域、水體和居民等敏感點,判斷風險級別,分級提出綜合整治措施,分批推進礦企涌水污染治理。
針對水質水量變化大且無規(guī)律的問題,他建議加大科研力度,開展礦井涌水補排關系等基礎研究,研發(fā)原位修復和異位治理技術,示范成本低生態(tài)型礦井涌水治理新技術,完善礦井涌水區(qū)域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為全國提供可持續(xù)的綜合解決方案。
“受地質條件、開采歷史、區(qū)域環(huán)境和地下水敏感程度等影響,各礦企風險不一、影響不同。”他認為應明確部門職責,制定基于污染防治的閉礦標準、涌水治理規(guī)范、環(huán)境監(jiān)管要求,完善礦企關閉的“風險評估、區(qū)域治理、應急響應和長效管控”措施,完善關閉礦企生態(tài)環(huán)境全鏈條管理制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