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擬收集雨水應對水危機每噸成本達10元
![]() |
在過度硬化的城市,雨水常常成災并白白流走 |
雨水是資源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是資源就可以被利用。擺在鄭州面前的事實是,雨水一直是災難。從2004年開始,鄭州市花費大力氣進行雨污水管網改造和積水點改造,除了防止污染,就是為了在雨季時盡快排水,以避免出現市區(qū)積水的情況,F在這兩項改造顯然都取得了成功,但對于鄭州這樣嚴重缺水的城市來講,把雨水儲存起來,并加以利用,無疑比讓它白白流走更具意義。從這個角度講,基本擺脫“水患”的鄭州市更應該考慮如何利用這一“天賜”的資源了。
雨水利用在城市區(qū)域操作起來究竟難不難?有沒有經驗可以借鑒?作為水利部節(jié)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之一,鄭州市如何才能推廣雨水利用呢?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鄭州欲試點利用雨水
近日,記者從鄭州市市政管理局了解到,今年鄭州市將開展雨水積存和二次利用的試點工作,并實施地滲工程和綠化蓄水池工程建設。這意味著政府部門在對待雨水的思路上已經發(fā)生轉變。目前市政、規(guī)劃、水利、園林等部門已經展開此項工作的調研。未來,鄭州市將大力推廣雨水利用。
鄭州市市政管理局局長朱建國告訴記者:鄭州市雨水資源的利用存在很大優(yōu)勢。“鄭州市年均降水量約為628毫米,尤其是7、8、9月份,降水量要占到全年總降水量的80%,這么多的雨水白白流走實在可惜,所以我們正在考慮有關雨水回收利用的問題,F在居民生活利用雨水相對還比較困難,我們主要考慮的是公共用水,綠化、噴泉、道路灑水、洗車等都是用水大戶,自來水用于這幾個方面實在浪費,而雨水只要進行簡單處理就可以滿足這些方面的水質要求,這樣鄭州市每年就可以節(jié)省相當大一部分自來水。”
朱建國說:從長遠看,雨水回收利用雖然資金投入多,收集難度大,但卻是非常必要的。雨水利用不僅僅是一種資源的開發(fā)和節(jié)約,也可實現節(jié)水、水資源涵養(yǎng)與保護、減輕城市排水和處理系統的負荷、減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同時還能節(jié)省市政和居民用水開支。
朱建國介紹說,現在鄭州市雨水回收利用的問題還處于調研階段,不久將開展試點工作。
據了解,2005年2月,鄭州市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第二批6個節(jié)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之一。2006年~2008年是建設試點期,到2010年,鄭州市將初步建立與節(jié)水型社會建設相配套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雨水利用的民間實踐
雖然官方的試點工作還未開始,但在鄭州市,已有單位嘗到了向老天“借”雨的甜頭。
昨天,河南省體工大隊黨組書記祝福楨提起自己主持建造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顯得十分興奮,按照他的話講“利用雨水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祝福楨說,河南省體工大隊是用水大戶,單位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僅室內外網球場就有4588.75平方米。為保證訓練,網球場每月都要清洗4次,總用水量1萬多噸。去年2月,在水價還是2元/噸時,一月的水費有2萬多元。
“錢是一方面,最主要是看著白花花的自來水用來沖地,實在讓人心疼!”于是祝福楨就有了雨水回收和利用的想法。
2005年6月,體工大隊投資20多萬元的雨水及游泳池排水綜合利用工程竣工了。第二個月,體工大隊自來水用量陡然下降,從最多時的1萬多噸/月,一下子降到3000多噸/月。2005年,體工大隊使用自來水總量80171噸,而2006年總用量僅為41735噸,節(jié)約了11.7萬多元。
“建這個工程看似花了不少錢,實際上兩年就回本兒了,以后省下的錢跟賺錢沒什么區(qū)別,更重要的是我們節(jié)約了水資源!”這一結果讓祝福楨非常滿意。
記者采訪時看到,在體工大隊室外網球場上,掛有一塊“污水處理循環(huán)使用示意圖”,示意圖下面就是兩個巨大的蓄水池。這個系統可以把樓頂雨水、游泳池的廢水、運動員的洗澡水都收集起來,經過處理后,用水泵供應到辦公樓和運動員宿舍樓的衛(wèi)生間(用于清潔)、車庫(用于洗車),或者用來澆灌隊內的綠地。
記者還發(fā)現,在體工大隊的所有衛(wèi)生間內,都有兩個水管,一個標明自來水,一個標明“非飲用水”。記者擰開“非飲用水”龍頭,發(fā)現除了溫度稍高外,外觀跟自來水一樣,看不到任何雜質,也沒有異味。拖地、沖洗廁所絕對沒有問題。
據悉,現在經常有單位到體工大隊參觀雨水及游泳池排水綜合利用工程,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專程前來考察。祝福楨總是不厭其煩地接待和講解:“我們確實嘗到了雨水利用的好處了,所以特別希望把我們的經驗推廣出去,這可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啊!”
在鄭州市,除省體工大隊外,鄭州市動物園、鄭州市水利局家屬院也興建有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每年都可以節(jié)約數千元甚至數十萬元。
在鄭州市水利局家屬院,物業(yè)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對于家屬院來講,雨水主要用來灌溉綠地,對水質要求不高,只要建個地下水窖用來儲存雨水,加裝水泵用來提取雨水,就可以了。這個條件,許多單位、社區(qū)、家屬院都具備。”
每年放跑雨水價值48億余元
僅僅是民間利用,還遠遠形不成規(guī)模。有專家稱,鄭州城區(qū)雨水利用率只有1%?偟膩碚f,目前鄭州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系統的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雨水大都被當作廢水白白通過排水系統流入周邊河流,城市雨水缺乏綜合利用。
鄭州大學環(huán)境與水利學院教授胡良明曾對城市雨水利用做過專題研究。他說,鄭州市年降雨量可供利用的在16億立方米以上,價值48.8億多元。如果利用得好,600余萬鄭州人,每人每年能從中受益800元,但目前僅能受益8元。也就是說,有99%的雨水沒有被利用,相當于浪費了47.85億元。
“鄭州市的綠地面積越來越大,但灌溉卻用的全是自來水或者地下水。實際上,如果綠地灌溉要節(jié)水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雨水,其他城市公共用水比如環(huán)衛(wèi)、景觀等也是如此。”胡教授說,“由于路面過度硬化,鄭州市只有大約10%的雨水可以滲入地下。利用雨水灌溉綠地,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建設微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集雨水窖等,在汛期匯集雨水后,平時用來灌溉。鄭州市年均降水量完全可以滿足全年的綠化用水需求。”
鄭州市節(jié)水辦有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說:雨水作為一種非傳統水源,在我國曾被當作災害加以防治,現在雨水已成為緩解城市水資源緊張狀況的重要的可用水資源之一。
這位負責人說,現代意義上的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國起步較晚,尚處于初期發(fā)展階段。目前,城市雨水利用還主要在缺水地區(qū)進行小型、局部的非標準性應用,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處于探索與研究階段,只有個別城市和地區(qū)已進入工程實施和推廣階段,但技術落后,缺乏系統性,更缺少法律、法規(guī)保障體系。盡管如此,北京、天津等城市都相繼開展研究或應用,已顯示出良好的發(fā)展勢頭,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記者翻閱了《鄭州市節(jié)約用水條例》,發(fā)現第二十七條對什么樣的建筑必須配套建設中水設施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而在雨水利用方面,只有第三十二條:“建筑業(yè)、園林綠化、環(huán)境衛(wèi)生及住宅小區(qū)、單位內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用水,應當優(yōu)先利用中水或雨水。”
推廣實施需政策引導
城市硬化面積逐漸增多,雨水大都隨管道流走,滲入地下的越來越少,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環(huán)境與市政工程學院朱鐵群教授把這種現象稱為“城市地下沙漠化”。
一方面,城市缺水嚴重,地下水開采過量,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另一方面,雨水大量排放又造成城市積水嚴重、道路擁堵、環(huán)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如何有效利用“天賜之水”,解決這些現實矛盾呢?
朱教授建議在城市建設規(guī)劃中考慮增加綠化面積、多修下滲井、下滲溝等,以利于更多雨水滲入地下,回補地下水。
他說,每年7、8、9月份雨季集中的月份,先把雨水收集起來。雨季過后,等農田、綠地都需要用水時,儲存的雨水就能派上用場。比如,可在小區(qū)一角修建地下水庫,下雨時,樓頂、水泥地面上的雨水全部經集水管匯集,進入蓄水池,然后進行凈化處理。處理完畢的水,可以用于小區(qū)植被灌溉、沖洗汽車、構建水景觀、居民沖廁、消防設施等方面。
談到處理雨水所需要的技術條件,朱教授稱,現有技術水平完全可以實現雨水凈化處理。如果不作為飲用水使用,凈化工序并不復雜,凈化雨水的成本也不是太高。
可是,為什么雨水利用工程沒能在城市里大面積進行推廣呢?環(huán)境與市政工程學院劉玉忠教授分析說,處理雨水不是難題,但如何收集、儲存雨水卻是現實中的最大瓶頸。雨季一般集中在7、8、9月份,那么多的雨水怎么收集?收集后儲存在哪里?這就需要投入很多資金,建造地下管道,并且要建大量蓄水設備。
有關測算數據顯示,10000立方米/天再生水系統的工程總投資為2900萬元,其中管道部分投資占總額的90%以上。這意味著,建一個15畝大小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大約要花費750萬元。
“從省體工大隊的實踐看,雖然投資高,收益卻會更高。”劉玉忠說,“當然,我們也算過一筆賬,雨水收集、儲存、凈化處理到可以直接飲用的程度,每噸水的造價是10塊錢左右。而現在自來水的價格每噸大約只有2塊錢。表面上看,利用雨水的經濟賬并不劃算。但人們如果繼續(xù)浪費水資源,直到有一天水貴如油,再看建設這些工程的造價,則相對便宜得多了。而城市公共用水對水質的要求不高,雨水簡單處理就可使用,成本則遠遠低于自來水,鄭州市的雨水利用試點工作完全可以從這里開始。”
劉玉忠和朱建國都認為,雨水回收利用,重點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其他專家也都表示,政府應盡快制定城市雨水管理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對收集利用雨水的推廣進行引導。
鏈接
國外“借雨”法不少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就開始探索雨水資源化利用。目前美國、加拿大、意大利、德國、法國、日本、蘇丹、也門、澳大利亞等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已經開展了不同規(guī)模的雨水利用與管理的研究和應用。
國外城市雨水利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統,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場所和企業(yè)的非飲用水;二是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道路雨水通過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過滲透補充地下水;三是生態(tài)小區(qū)雨水利用系統,小區(qū)沿著排水道建有滲透淺溝,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流過時下滲,超過滲透能力的雨水則進入雨水池或人工濕地,作為水景或繼續(xù)下滲。
政策方面,許多國家和地區(qū)也出臺了相應的技術手冊、規(guī)范和標準,另外還制定了一系列有關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規(guī),對雨水利用給予支持。日本1992年頒布的“第二代城市下水總體規(guī)劃”中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須設置雨水就地下滲設施。而德國則有法律規(guī)定,在新建小區(qū)之前,均要設計雨水利用設施,若無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將征收雨水排放設施費和雨水排放費。
在國內,2003年北京市開始執(zhí)行《關于加強建設工程用地內雨水資源利用的暫行規(guī)定》,要求以后所有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均應加入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設,否則有關部門將不予驗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