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垃圾處理場運行在即 每天“吃掉”665噸垃圾
近兩年,隨著天水市城市建設的迅猛發(fā)展,人口的日益增多,大量增加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也日益突出,傳統(tǒng)地埋式的垃圾處理方式已難以適應當下對環(huán)境保護的要求。為此,市政府立項實施天水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程,并將其確定為“十一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總投資4125.26萬元。目前,該項目已全面完工,新建生活垃圾處理場也即將投入使用,屆時將會徹底改變本市多年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零的歷史。
每天“吃掉”生活垃圾665噸
1月12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秦州區(qū)七里墩水家溝的天水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程現(xiàn)場,遠觀沿溝底建成的整個填埋場,景象頗為壯觀。偌大的場地猶如一個巨大的漏斗,約有十幾個足球場那么大。
據(jù)了解,該工程總占地面積23.7萬平方米,其中填埋區(qū)占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進場道路占地面積5.4萬平方米,生產生活輔助區(qū)占地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工程建設規(guī)模為日處理生活垃圾665噸,填埋區(qū)總庫容量為317萬立方米,有效庫容為270萬立方米,填埋場設計使用年限為10年。
天水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負責人王永樂告訴記者,本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程自2009年3月15日正式開工以來,截至目前,各項工程已全面完工。同時,設計3年的工期也已提前1年完成,現(xiàn)在只等相關部門驗收后便可投入使用。屆時,垃圾處理場除可完全填埋處理天水市城區(qū)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外,還將徹底改變我市垃圾污染問題,改善市容市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促進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
嚴格流程保障周邊生態(tài)建設
“整個垃圾處理過程必須嚴格按單元分層作業(yè),流程一般為:過磅計量—分區(qū)傾卸—分層推壓—分層壓實—覆土—再壓實—噴藥消毒。”王永樂告訴記者,按照城市生活垃圾衛(wèi)生填埋技術標準要求,一般城市生活垃圾運進處理場后,必須先將其倒在坑內再進行推平,每傾倒30公分厚的垃圾,就要覆蓋20公分厚的黃土填埋、碾壓,再進行消毒處理,以達到無害化處理的目的。同時,填埋區(qū)底部都鋪有防滲膜,距此不遠還建了滲濾液池,通過這樣的雙重技術保護,可有效防止垃圾的滲濾液滲透和污染地下水層及土壤。除此之外,還得定期做好垃圾成分的檢測及大氣、地下水的檢測工作,徹底消除垃圾對環(huán)境的污染。
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在垃圾填埋場內,幾乎每隔一段都豎著一根被包起來的管道,便詢問那是干什么用的。
“它叫沼氣石籠,是專門用來收集垃圾中有害氣體的”,王永樂說。據(jù)他介紹,垃圾場在進行垃圾填埋后會產生一些有害氣體,如果直接排入大氣,缺乏回收利用,會對大氣以及周邊的環(huán)境造成危害。而這些沼氣石籠則可有效收集垃圾中產生的有害氣體,并將其進行回收利用,不僅防止了“二次污染”,還能變廢為寶。
回來的途中,王永樂指著垃圾場護坡上那些分割的方塊對記者說:“這些都是綠化帶,將來會在上面栽樹種草進行綠化,努力使其與附近的山脈融為一體,這對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提高垃圾填埋堆體的穩(wěn)定性都將大有好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