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行云:燒垃圾的未來
早前德國處理生活垃圾主要采取填埋方式。許多年過去,一些當年的垃圾填埋場已經(jīng)草木繁茂,甚至成為郊游之地。然而,在這個物質有點過剩的國家,植物蔓延的速度不如垃圾場擴展的速度快,最終垃圾被選擇送進了焚化爐。
波恩的垃圾焚燒廠每年都有一個周日開放給公眾參觀,不但有專家導覽,還有平價午餐供應,當然也就少不了德國人的生命之源——啤酒。去年我也到那兒參觀了一次,聽說會在垃圾焚燒廠吃午餐,我頗有些不悅,省儉的德國鬼子竟這么委屈本小姐,讓人聞著臭氣、對著垃圾吃喝!
車開到廠門前,我十分意外。垃圾焚燒廠原來就建在萊茵河邊、市區(qū)內(nèi)一家大型商場對面。這商場我去過好多次了,卻沒有察覺毗鄰處有這么個不受歡迎的龐然大物。一路走進去,廠區(qū)處處整潔明凈,一直到垃圾堆放倉庫門外,才聞到絲絲的餿味。
帶隊的專家領我們參觀了整個垃圾處理的流程,從垃圾運入的路線、卸載和儲存的方式、燃燒的控制、發(fā)電輸電、環(huán)保措施,一直到用剩余物鋪路,緊密的運作基本實現(xiàn)自動控制,工作人員只有寥寥幾個。垃圾焚燒由于需要特別高的溫度去讓不易燃的物品也燒起來,耗能也相應地特別多。不過這工廠本身所發(fā)電不僅能滿足自身的需要,還能供應附近的街區(qū),從而抵消一部分運營成本。用于發(fā)電的熱蒸汽通過機組之后,再用來為住戶供暖,真正物盡其能。
參觀的市民提出了很多問題,既有財政上的,也有技術上的,卻沒有人問及環(huán)保方面,這又讓我意外。再仔細想想,這大概是出于一種信任,環(huán)保是政府理所當然的責任,一項建在市民眼皮底下的工程,不可能對環(huán)境造成重大危害;又或者,我們身處的這個地方太干凈,已經(jīng)讓人忘了這會是一個問題。
最后,我們在廠區(qū)的廣場曬著大太陽,一邊吃香腸、喝啤酒,一邊談笑風生。這座垃圾焚燒廠運作了十多年,這樣的情景也出現(xiàn)了十多年。德國建造這些焚燒廠的本意是解決垃圾圍城的問題,沒想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廢物處理竟成了德國的一項拳頭技術,在出口名單上越靠越前。德國人不但未來會繼續(xù)在自己的地方燒垃圾,也希望他們能在世界各地燒垃圾燒出個未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