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補貼“凈化”長江黃金水道
財政部、交通運輸部日前出臺《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補貼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兩部和沿江七省二市以及河南省聯合設立補貼資金,這意味著鼓勵和引導現有船舶更新改造的工作進入具體實施階段,改善三峽水環(huán)境與促進長江航運發(fā)展開始走向統(tǒng)一。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船舶污染治理一直是三峽庫區(qū)環(huán)境治理的軟肋。三峽大壩的建成讓長江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但日益繁忙的河道在實現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形成了嚴重的船舶污染,這對三峽庫區(qū)的水環(huán)境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據環(huán)保部門測算,以重慶市為例,各類運輸船舶每年產生垃圾4.2萬噸,糞便700多萬噸,生活污水1500多萬噸,含油廢水100多萬噸。這些污水,只有約1%經過處理,99%則是未經任何處理而直接排放到長江。三峽工程建成以后,三峽庫區(qū)形成長600多公里,蓄水量400億立方米,水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巨大水庫,這大大促進長江航運的快速發(fā)展,船舶數量迅速增加,排污強度也隨之增大。由于庫區(qū)江面變寬,江水變緩,庫區(qū)的自凈能力大大減弱,如不及早防治船舶污染,庫區(qū)水環(huán)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將陷入被動。
據了解,目前解決流動船舶生活污水處理主要有兩種辦法:一是收集轉運,二是對船只進行改造,安裝處理裝置。有關專家核算,對運力約500人的營運客船生活污水處理裝置進行技術改造,需花費約50萬元。而大多數航運企業(yè)不愿多出錢,有的則承擔不起。
“船舶污水治理工程資金各地難以全面落實,后繼服務不完善,這是三峽庫區(qū)污水治理的最大障礙。”這位負責人表示,在缺乏可操作性手段的情況下,如果強行禁止所有船舶排放生活污水,并不會達到好的效果。同時,對過境(三峽庫區(qū))的外地船只及上游船舶帶來的污染難以控制。
為落實船舶污水治理工程,根據《推進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實施方案》,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出臺《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補貼資金管理辦法》。按照該辦法設定的補貼公式計算,三峽庫區(qū)一艘運力約500人的營運客船加裝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可獲得14.5萬元的財政補貼;長江干線一艘船齡20年的3000噸級老舊客船拆解,可獲202.5萬元的補貼。
該負責人表示,財政補貼政策的實施,為船舶更新改造增強運力提供了資金保證,三峽庫區(qū)迎來良好環(huán)境之時漸行漸近。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