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災面前思缺水
今年以來,我國南方許多省份暴雨成災,造成潰堤、漫灌、城市進水、泥石流肆虐。據(jù)國家防總的統(tǒng)計顯示,截至7月15日9時,洪澇災害已使26個省份的9750萬人受災,直接經(jīng)濟損失1200多億元。然而,這些遭受水災的省份,有許多地方兩個月前還在抗大旱,土地龜裂,禾苗干枯,人畜飲水困難。
旱情尚歷歷在目,但久盼之“甘霖”卻又造成洪澇。無雨即旱,一雨成災。這不應全歸咎于我國的季風型氣候,或全球氣候反常,還要從自身尋找原因。
事實上,中國是嚴重缺水國家,雖然淡水總量不少,排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水量很少,僅為世界人均的1/4,排到100多位。全國600多座城市,有400多座鬧水荒,華北與西北更是十年九旱。即使南方多雨,但雨季集中,受季風影響,變幻無常。之所以洪水成災,主要是對水資源不夠重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南方城市建設(shè)、交通建設(shè)日新月異,但水利工程建設(shè)仍顯得徘徊不前。許多城市只重視地上建筑,高樓林立,廣場秀美,但下水道系統(tǒng),尤其雨水收集系統(tǒng),依舊如故。北方干旱區(qū),農(nóng)戶皆興建地下水窖,盡量收集雨水。南方除地面水塘外,很少有地下貯水設(shè)施。這次南方的洪澇水量,有人估計可供北京用水100年。以南水北調(diào)每噸3元計,約價值6000億元。水資源如此大規(guī)模地流失,真讓人萬分惋惜。
南水北調(diào)工程部分解決了南北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我們還應興建“夏水春調(diào)”工程,解決春夏水資源的不平衡,把夏季雨水收集、貯存起來,供春旱時用。
中國自古將“洪水”與“猛獸”并列,皆為人之大敵。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我國幾千年的治水觀念也要與時俱進、有所改變,“猛獸”是國家保護對象,不得狩獵;“洪水”也是寶貴財富,要貯集備用。應從過去只注重地表水,轉(zhuǎn)向進一步關(guān)注天上水、地下水、海中水這3個新領(lǐng)域。
天上水。最大的水庫在天上。我國陸地上空,每年擁有來自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及陸地蒸發(fā)的水汽,累積量約20萬億噸。其中僅6萬億噸形成雨雪等降水,再除去蒸發(fā)后,約有2.7萬億噸形成江河湖泊等徑流。這就是我們每年可再生的水資源,除人類使用外,余皆流歸大海。如果通過人工影響天氣技術(shù),使降水增加10%,每年就可多增水資源6000億噸。筆者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建議“重視開發(fā)天上水”,引起有關(guān)部門重視,撥款加強人工干預氣象的研發(fā)。如今北京,每降6滴雨水,就有一滴是人工增雨所致。
地下水。隨著深井技術(shù)的發(fā)展,我國開采地下水很多,甚至形成大漏斗,但對補水不重視。地下水應同天上水、地表水相平衡。采多少就應補多少。我國巖溶地區(qū)達365萬平方公里,如何補水尤其是利用巖溶地形,將南方多余雨水,引藏于地下,構(gòu)建大量地下水庫、水窖,到干旱時,再從中抽出救急,應引起重視。
海中水。是運用海水淡化技術(shù),或加熱蒸餾,或加壓通過半滲透膜析鹽。這種技術(shù)西方較重視,美國用于航母補水,以色列更以此為主要水源。我國沿海缺水城市,也應加緊開發(fā),進一步降低成本。
缺水的中國,確實需要更新有關(guān)治水的觀念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