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垃圾回收分類困局 努力就有希望
——從城市“收買佬”活躍看垃圾處理出路
城市怎么應對垃圾?這個老話題隨著最近的一些公共事件備受關注而再度升溫。顯然,在倡導科學發(fā)展的今天,在垃圾圍城的嚴峻形勢下,我們必須對其嚴肅對待、認真研究,而不能再有絲毫的應付或拖延。
垃圾處理的“決策基礎”必須前移
垃圾處理的“決策基礎”必須前移,移到垃圾產(chǎn)生的地方。
真正理想的社區(qū)是“零排放社區(qū)”,真正過低碳生活的家庭是“零排放家庭”,真正環(huán)境友好的企業(yè)是“零排放企業(yè)”。
在不少地方,如果我們把生活廢棄物流程鏈條從住宅樓繼續(xù)往前跟蹤,發(fā)現(xiàn),從居民小區(qū)往各個垃圾中轉(zhuǎn)站運輸?shù)娜喞,其實就已?jīng)是“移動垃圾填埋場”,他們一直在做一個最讓居民看不過眼的工作:把曾經(jīng)分開或者想分開的垃圾,又混雜在了一起。
垃圾分類,按道理是越分越精細、越往后走分出來好原料越多的過程,而不是開始時粗分開,然后馬上就又混雜在一起的粗放管理。因此,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如果居民小區(qū)輸送垃圾的車不進行“分類運輸”,如果從住宅樓往填埋場的車輛不進行“分類運輸”,如果不管是中轉(zhuǎn)站還是終端處理場不進行分類處理,試圖在最后一道關施展“分類處理功”,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我們只“依照這個現(xiàn)狀”來作為決策基礎,去討論焚燒好還是堆肥好,去討論填埋該占多大比例,也沒有意義。
垃圾處理的“決策基礎”必須前移,移到垃圾產(chǎn)生的地方,移到垃圾處理的前端,移到居民的家里。
真正理想的社區(qū)是“零排放社區(qū)”,真正過低碳生活的家庭是“零排放家庭”,真正環(huán)境友好的企業(yè)是“零排放企業(yè)”。最好的辦法是垃圾不出門,垃圾不出樓,垃圾不出小區(qū),垃圾不出城市。垃圾分類鏈條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對垃圾進行層層攔截、分解、利用的過程,是一步步減輕后端壓力的過程,而不是日益加重垃圾混雜和后端處理負擔的過程。因此,北京也好,上海也好,城市也好,農(nóng)村也好,垃圾分類需要的就是政府管理部門盡心盡力地把所有的鏈條都鍛造好,把民間力量激發(fā),把政府力量激發(fā),讓垃圾分類從業(yè)人員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事可做,有利可圖,有物可分,讓垃圾層層消減,直到“吃干榨盡”。
垃圾分類本來就是由易后難的過程,由“大類粗分”走向“精細管理”的過程,由政府發(fā)動走向公眾參與的過程,由政策補貼走向產(chǎn)業(yè)盈利的過程,由垃圾減量走向少排放、零排放的過程。垃圾分類本來就是從1%到10%,再到30%,再到50%,再到80%的過程,垃圾分類本來追求的就不是百分之百的全部分開,只是追求“盡最大可能性分開和循環(huán)利用”,盡最大可能性地減少對自然的災難。因為人是率性的,必然會做出許多混雜之事;因為人是蠻橫的,時常以踐踏自然界為榮耀。
建好基礎設施是“垃圾分類”前提
夸日本人垃圾分類做得細,首要原因是他們垃圾分類運輸設施做得好;臺北最近垃圾減量迅速,以至于建好的垃圾焚燒廠無垃圾可燒,就是因為垃圾分類設施服務得周到;而美國人對垃圾分類運輸排班表更心知肚明。
什么是分類處理設施?不外乎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廢舊塑料清洗設施,廢舊金屬重復利用設施,建筑渣土、灰分堆放設施,危險廢棄物(包括醫(yī)療垃圾)專業(yè)處理設施,廢舊紙張再生利用設施,廢舊木材、廢舊玻璃再利用設施、廢舊電子產(chǎn)品拆解利用設施等。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活躍著一支廢舊資源隊伍,他們已經(jīng)建好了除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城市渣土堆放設施、危險廢棄物處理設施之外的所有可能給公眾提供謀生通路的再生資源利用設施。民營力量參與垃圾處理的能力,早已遠遠超過了許多城市管理者的想象。如果給他們以更多的機會,他們完全可以對城市所有廢棄物進行精細管理、妥當安排。
政府要做的就是做民營做不到的事。此時最有必要的,是建設好分類運輸設施,包括購買一批符合垃圾市場需求的垃圾分類運輸車。夸日本人垃圾分類做得細,首要原因是他們垃圾分類運輸設施做得好;臺北最近垃圾減量迅速,以至于建好的垃圾焚燒廠無垃圾可燒,就是因為垃圾分類設施服務得周到;說美國人垃圾分類意識強,那是因為當?shù)?ldquo;公眾使用”的垃圾分類運輸排班表讓人一目了然、心知肚明。
每天都有不同的垃圾車來到居民小區(qū)拉不同類別的垃圾,做到這樣的水平,“分類運輸”還遠遠不夠。最難的分類運輸是“餐廚垃圾收集車”的精細化和周到化服務,必須保證居民每天產(chǎn)生的餐廚垃圾都有車來專門收走。餐廚垃圾大體有兩種,一種是油脂豐富的,一種是水分豐富的。水分豐富的可做有機肥,應由專門的車拉走拿去發(fā)酵做肥。而油膩的腥葷之物,則需要以更對口的技術去統(tǒng)一處理。
許多國家都推廣過“廚余垃圾粉碎機”,也就是在廚房水槽下,裝一臺小型粉碎設備,把所有的骨頭果核一股腦兒打成漿,順著污水管道流向污水處理廠。這也是一種“分類運輸”,但卻增加了污水系統(tǒng)的壓力。假如一個城市的污水處理系統(tǒng)強悍發(fā)達,這么做似乎未嘗不可,但放眼全中國,似乎沒有一個城市的污水處理系統(tǒng)有如此完備周全的處理能力。因此,必須建設專門的餐廚垃圾處理廠,以便分類運輸?shù)睦,能夠有個分類處理的去處。
看清中國垃圾分類的優(yōu)勢
中國城市在垃圾處理方面頗具優(yōu)勢。原因很簡單,一是我們需要資源,而我們有能力去分解利用這些資源;二是我們需要工作,而垃圾處理行當是一個利潤頗為可觀的工作。
其實,中國城市在垃圾處理方面頗具優(yōu)勢。原因很簡單,一是我們需要資源,而我們有能力去分解利用這些資源;二是我們需要工作,而垃圾處理行當是一個利潤頗為可觀的工作。
如果說當前中國各城市實現(xiàn)了一定的垃圾分類處理率,就是因為有一支一直被欺凌和被污染的“民營隊伍”在邊緣化的狀態(tài)下持續(xù)地默默奉獻。從他們幫助城市垃圾減量的角度來說,城市垃圾管理者應當給他們足夠的補貼,然而,我們不僅沒有補貼他們,還無視他們。政府只需要以“采購服務”的心態(tài),委托民營隊伍對小區(qū)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利益有其所得,責任也由其所擔;并給予這支隊伍足夠的“垃圾減量補貼”;那么,一夜之間,松散的民營隊伍就可膠著化,壓扁的民營隊伍就可強大化。
即使純粹從“居民垃圾分類”的角度,中國也是有優(yōu)勢的。居民賣廢品的動力,是垃圾分類的最基本動力。以此為基礎,在讓居民看到“分類運輸”的可靠性之后,輔佐以“垃圾計量收費”政策,讓垃圾產(chǎn)得越多的人交的錢越多,居民就會很有心地去琢磨哪些垃圾是沒必要匆忙地塞進袋里的,哪些垃圾洗凈分清后可賣更高的價錢;許多人甚至會像日本人一樣,從超市購物一出來,就當著商場保安的面,拆除購買物的外包裝“還給商場”,以避免把壓力帶回家中。
再輔佐以相對嚴格的、公眾參與制定的“垃圾管理措施”,規(guī)定清晰每天“排放”廢棄物的類別之后,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持續(xù)推行,肯定就會受到公眾的熱情呼應。在推進過程中,對那些粗心大意的人、對那些有心違反的人,處以一定的提醒和警告,以加深其“垃圾分類印象”,甚至鼓勵其成為“小區(qū)垃圾分類志愿者”,估計城市的“垃圾分類率”,會比較快速地上升;估計城市垃圾的產(chǎn)量,會一天比一天下降,出現(xiàn)社會富裕、經(jīng)濟增長、人口增長,垃圾減量的可喜局面。
表面上,建設分類運輸設施、分類處理設施“投資龐大”,但與垃圾焚燒所需要的巨額投資相比,無論從經(jīng)濟效益還是從社會效益分析,都是投入產(chǎn)出比最大、可持續(xù)性最好、公眾參與度最高的方法。表面上設計一套符合本城市垃圾現(xiàn)實的有效減量措施,可能工作頗為繁瑣,管理頗為精細,但與垃圾焚燒相比,發(fā)揮整個社會的能量來消解垃圾顯然是個更能獲取公眾信賴的方案?梢灶A見,在齊頭并進的各種有利于垃圾分類的設施和政策共同推進下,一旦其調(diào)適得當,必然會深受公眾的歡迎和喜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