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保志愿者呼吁扔垃圾關鍵在“干濕分離”
近日,一則題為“一位環(huán)保志愿者致北京市長的一封信”的微博被大量轉(zhuǎn)載,“今天恰逢每周四的"垃圾減量日"。想請您拍下在家中做垃圾分類與在社區(qū)分類投放垃圾的照片或視頻,并將畫面分享給全北京居民。”臺灣志愿者黃毅綸希望以一個輕松的邀請,喚起更多人對垃圾分類的認識。
作為臺灣非政府組織工作者交流活動的一員,北京是黃毅綸的首選城市,希望通過推廣垃圾分類,“使北京這座充滿魅力和人文氣息的古都變得更整潔”。2011年9月,民間環(huán)保組織“自然之友”與北京朝陽區(qū)政府簽訂協(xié)議,啟動了首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社區(qū)垃圾減量項目,黃毅綸則被任命為其中社區(qū)垃圾分類項目的負責人。
“目前全國660多座城市中超過2/3都已被垃圾山包圍。”黃毅綸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后釋放出100多種有害氣體,其中含大量致癌物;各種病原性微生物、酸堿性污染物、重金屬滲入地下水;填埋處理的垃圾則會污染土壤,滋生出的有害微生物被植物吸收后,最終傳遞給人類。而經(jīng)過分類處理后,垃圾總量將減少2/3,最終被填埋或焚燒的只剩1/3。事實上,“很多垃圾都是寶貴的資源”,如1噸廢紙可造出850公斤好紙,節(jié)省300公斤木材,等于少砍17棵樹;1噸廢塑料瓶可回煉600公斤無鉛汽油和柴油。
上世紀90年代,垃圾分類正式在臺灣開展起來,黃毅綸介紹道,其中有不少經(jīng)驗值得推廣:垃圾分類在臺灣已成為一項政策,人人遵守;環(huán)保被納入小學教材,垃圾分類也從學校開始推廣;少數(shù)社區(qū)中設有公用堆肥桶,人們按要求將廚余垃圾放進去,生成的肥料用于培育小區(qū)中的花草樹木。
垃圾分類最關鍵的是“干濕分離”。黃毅綸表示,即把菜葉菜幫、剩菜剩飯、廢棄食物等廚余垃圾單獨裝袋并投入“廚余垃圾”筒內(nèi)。因為廚余垃圾通常濕乎乎的,會污染其他可回收垃圾,對環(huán)境污染也最重。而紙類,塑料類,電子電器類,玻璃類,金屬類等都是可再利用的資源,應投入“可回收物”垃圾箱。其他廢棄食品袋、廢棄紙巾、堅果殼等則應投入“其他”垃圾箱,這些垃圾沒有回收再利用價值,將被填埋或焚燒。值得一提的是,廢電池、過期藥品、化妝品、舊燈管等危險物也應單獨分裝和投放,小區(qū)中應單獨設置危險物品垃圾箱。另外還要從源頭減少垃圾,如少買過度包裝產(chǎn)品,少用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日用品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