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源污染”不治,難有清水潺潺
6月5日“世界環(huán)境日”,國家環(huán)保部公布了《2012中國環(huán)境狀況公報》,公報稱,全國超過30%的河流和超過50%的地下水不達標。
面對嚴重的水污染,人們把憤怒一致指向了那些偷排廢水污水的工業(yè)企業(yè)。然而,加大了對違法傾倒廢水的工業(yè)企業(yè)的查處和懲罰力度、城市里進一步加強污水處理廠對污水的處理,就能為我們換回潔凈的水嗎?
專家給出的答案是“非也”。國家水重大專項湖泊主題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鄭正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來自工業(yè)企業(yè)這類有固定排放點的“點源污染”雖然是水體污染的重要來源,但是那些沒有固定排放點的污染物經降雨和融雪沖刷后流入水體的 “面源污染”對水環(huán)境的殺傷力其實也非常大,并有超越點源污染成為水體最大污染源的趨勢。
誰把馬路涂成了黑臉?
城市的管網圖告訴我們,由企業(yè)生產所產生的污水在排放前須經處理凈化,地下密布的污水管道則將生活污水收納了起來,流向市政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向了河流。
但是,這之外,還有很多“漏網分子”。
建筑工地的積塵與淤泥、汽車灑在馬路上的尾氣沉淀物和漏油等等被專家認定為城市的面源污染,它們在降雨后沒有進入污水管,而是經過雨水管道未經處理直接流向了河道。為此,不少城市開始注重加強建筑工地和汽車尾氣排放的管理,但是來自一些居民生活層面的面源污染也十分嚴重。
記者發(fā)現,由于需要拉開場子作業(yè),不少修車行、建材商店、小吃攤販習慣于占道經營,其作業(yè)產生的油污、腐蝕物、泔水滴落在馬路上,把馬路“涂”成了大黑臉,讓馬路清潔工也奈何不得。有的商戶雖然知道應該為廢水接管,但卻直接接到了雨水管道。專家指出,這些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占道經營戶雖然每一家“貢獻”的污染量不大,但是加起來卻絕非小數目。這些附著在地面的黑泥經雨水沖刷流入河道后,會嚴重污染水體。
也就是說,城市民生服務行業(yè)如果不規(guī)矩經商,也就和那些高污染的工業(yè)行業(yè)一樣,會對水體造成大污染。
鄉(xiāng)村之水:靜悄悄的“殺手”
相比城市,農村的面源污染問題更加突出。
鄭正教授把農村面源污染歸納為三類,首先是農村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農村的特點是居住比較分散,不可能像城市那樣大規(guī)模建設密集的地下生活污水管網,所以大多數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滲透進了水體或直接流向了河道。由于中國是個農業(yè)國,目前農村人口數量還是相當龐大,而且人有“擇水而居”的習慣,所以,目前這一類污染對水環(huán)境的破壞還是很嚴重。
第二類是農田生產對水體造成的污染。這些污染物主要來源于農田施用的化肥、農藥。“由于沒有實現‘科學種植、精準農業(yè)’,我們的農田單位面積使用的化肥量是發(fā)達國家的3-5倍,超量使用的化肥、農藥則被土壤吸收了一部分后滲透或流到了水體中造成水污染”,鄭教授心情沉重地說。
第三類是落后的畜禽養(yǎng)殖和水產養(yǎng)殖造成的污染。鄭教授說:畜禽散養(yǎng),污染物直接滲透或流進了河道,但是規(guī);募酗曫B(yǎng)如果也是貪圖利益,不愿意在廢棄物處理上多投入,也同樣會嚴重污染水體。
水污染趨勢:由“點”及“面”
2010年,我國公布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基本情況和普查成果,已經發(fā)現面源污染對水環(huán)境的影響有“趕超”點源污染之勢。
這份普查報告說,農村面源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占到了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43.7%;農村面源污染物總氮、總磷的排放量已經分別占到了排放總量的57.2%和67.4%。
“這些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面源污染已經成為水污染的主要來源”,鄭正教授說。
顯然,要治理水環(huán)境,只關注個別點源污染遠遠不夠,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面源污染,中國水環(huán)境就無法真正改善。
目前,面源污染防治正在納入我國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議程。鄭教授透露,《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確定了16個重大專項,這是我國到2020年科技發(fā)展的重中之重,其中就包括了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
作為這一重大專項湖泊主題專家組成員,鄭教授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已有長期研究,他重點對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特別是脫氮除磷工藝進行攻關,發(fā)明和優(yōu)化了以復合塔式生物濾池、毛細管滲濾溝、生態(tài)滲透壩、人工濕地、沼氣生物凈化池等為代表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在全國建立了300多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示范工程,不少技術的處理效果明顯高于日本技術。去年6月,鄭正教授參加了全球重要的環(huán)境類學術會議——在美國休斯敦舉行的第六屆國際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會議,作為第一位登上大會演講臺的中國學者,以“中國流域污染控制的挑戰(zhàn)、戰(zhàn)略與實踐”為題做大會報告,受到了外國同行的廣泛關注。
濕地是怎么變“死地”的?
不過,在鄭正教授看來,根治水污染必然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技術只是這個系統(tǒng)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是全部,更何況,從技術的總體水平上,我國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國外的許多技術經驗無法照搬照用,我們即使想“偷師學藝”也難。
在美國,治理面源污染已有相對成熟的技術,如土地滲濾、人工濕地等等,主要由水、植物、土壤等構成復合體,靠自然和生態(tài)要素來對污水進行處理凈化,但其前提是有空間、有土地。而中國尤其是中國東部地區(qū)恰恰受制于土地資源稀缺,所以許多技術只能搞樣板,全面推開有困難。人工濕地作為面源污染控制與水體修復的手段,近年來在我國也有應用,但鄭教授透露,人工濕地對空間有一定要求,太小則起不到作用,一些地方新辟的人工濕地實質上只是政績工程,比如在污水進入濕地入口之前沒有適當的污水預處理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濕地沒多久就會成為“死地”。
目前,我國點源污染依靠排放許可證制度的有效執(zhí)行、污水處理廠產能的升級、管網建設的加大投入,顯得相對可控,而面源污染則往往比較分散、隱蔽、隨機,研究和防控難度更大,其技術創(chuàng)新還往往要考慮到成本,限制較多。即使是點源污染的治理,也還有很多技術難點。鄭教授透露,由于我國的污水處理排放標準和地表水標準之間存有巨大差異,所以即使經過處理的城市生活、工業(yè)污水也還達不到地表水的標準,仍然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不宜直接排入河流、湖泊,還需要進一步做深度處理以削減污染物。鄭教授據此提出了建設“清流水網”的概念,作為流域各種經初步處理的污水在最終排入水域前的最后一道 “過濾網”,同時他也呼吁,水治理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提高污水排放門檻。
人擠一堆易“翻船”
既然農村是面源污染的“重災區(qū)”,那么,向城鎮(zhèn)化進軍是否能減少這種污染的危害呢?
鄭教授認為,治理水污染是個系統(tǒng)工程,應從三個層面來考慮。第一個層面是改造人的意識和行為,第二個層面是建立更科學的管理制度,第三個層面才是留給技術的。其中,人的改造是最重要的。
鄭教授認為,我們要的是新型的城鎮(zhèn)化,不是人往大城市聚集就是城鎮(zhèn)化了,這樣的城鎮(zhèn)化容易導致水、土地、能源等自然資源與人口分布的錯位,城市負荷過大,破壞環(huán)境,是不可持續(xù)的。 “就好比一條船,如果許多人都同時站到了船的一側,那這艘船就很容易傾覆。 ”
鄭教授眼中的新型城鎮(zhèn)化是根據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支撐能力來進行城市和人口的布局,農村居民可以居住在鄉(xiāng)村,但是人的生活觀念、生活方式卻表現出一定的城市居民的特征,比如像城里人一樣每天上網,和城里人一樣接觸最新的信息,和城市工業(yè)一樣對農業(yè)生產進行更“精準”、更科學的作業(yè)和管理。農村居民的衛(wèi)生習慣也和城里人一樣,借助勤勞的雙手妝點家前屋后,在發(fā)明家們針對農村地域特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面源污染控制裝置的幫助下,生活得干凈、體面,況且空間還不像城市那么擁擠。
這樣的美麗鄉(xiāng)村誰人不羨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