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錳渣成為“生態(tài)定時炸彈”
夏季的清水江碧波蕩漾,青山倒映于綠水,一派生機。
![]() |
今天到邊城湖南省花垣縣的游客,沒人會想到七八年前流經這里的清水江曾被當地群眾憤怒地稱為“黑河”。
清水江流經貴州省松桃縣、湖南省花垣縣、重慶市秀山縣,三地毗鄰又因盛產錳而被稱為“錳三角”。得益于豐富的錳礦,三地的GDP迅速增長,從2002年到2012年,平均增速超過40%,但高排放引發(fā)的環(huán)境危機讓這里一度陷入發(fā)展困境。
從2005年開始,一場治理錳污染的環(huán)境保衛(wèi)戰(zhàn)在此展開,如今水環(huán)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清水江變清了。
但是生產電解錳遺留的大量高污染、高毒性、難處理的尾礦錳渣庫卻像一個個巨大的“生態(tài)定時炸彈”,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雨水作用下,錳渣中的多種重金屬元素溢出,隨地表水流入或者滲透到周圍的水體和土壤中。日前,記者隨科技部農村中心特邀環(huán)境專家組在花垣縣進行了深入采訪。
江水漸清 錳渣卻越來越多
去往湖南振興股份公司時,環(huán)境專家組的車停在了路邊,路的右側就是一個啟用沒多久的錳渣庫。渣庫依山而建,占地近百畝,在山腳下堆積的錳渣已經能看出輪廓,黑乎乎的錳渣就像泥石流一樣,因為所含水分較多還發(fā)生了移動。錳渣在烈日暴曬下,散發(fā)出濃濃的氨氮味道,十分刺鼻。在渣庫的另一端就住著幾戶人家。
花垣縣科技局局長龍衛(wèi)星指著渣庫說:“這些黑乎乎的東西讓我們十分頭疼。”據他介紹,生產電解錳時主要會產生兩種污染物,一是廢水,二就是錳渣。電解錳的一般工序是將錳礦石粉碎成錳粉,再通過工序溶解后進入電解槽,吸附提取錳元素后,就會留下大量黑乎乎、粘稠狀的尾礦錳渣。
2005年以前,由于國家環(huán)保政策寬松,加上企業(yè)的發(fā)展觀念落后,幾十家電解錳企業(yè)產生的錳渣和廢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清水江,導致河流嚴重污染。世代在清水江邊臨水而居的苗族同胞,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既不能在河里洗衣、洗菜,農作物也遭到嚴重污染。于是,沿江的十幾個村支部書記聯名給中央寫信,要求治理清水江,還苗鄉(xiāng)一片綠水青山。
在中央的直接關懷下,地方政府以空前的力度治理“錳污染”。湘黔渝迅速形成聯防聯控機制,對違法排污企業(yè)關停整改,同時利用國家環(huán)保專項和地方政府配套資金進行污染治理。電解錳產生的廢水通過清污分流、建設環(huán)保治理設施等措施,達到排放標準,清水江終于重現漫江碧透。
然而,生產電解錳的廢棄物錳渣卻成為擺在當地企業(yè)和政府面前一個更難解答的環(huán)境難題。中國環(huán)境科學院但智鋼博士自“錳三角”污染爆發(fā),就長時間跟進治理污染。據他介紹,目前每生產一噸電解錳,產生的錳渣在7噸到9噸,而且隨著錳礦品位的降低,這個數字可能還會上升。數量不斷增加的錳渣所帶來的環(huán)境危機不容忽視。
高毒性的錳渣為何只能露天堆放
現在,花垣縣的電解錳企業(yè)基本都有環(huán)保設備,可以對工業(yè)廢水、廢氣和粉塵進行有效處理,實現無害化排放,但是為何處理錳渣讓企業(yè)百般撓頭?
但智鋼說:“錳渣難以大規(guī)模利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錳渣成分決定了其較難利用;其次錳渣含水量高,粒度細,沉淀后為板結塊狀,極難分散,這給錳渣的利用增加了不少的難度。”同時,錳渣利用成本高,利用前需采用藥劑對錳渣中的重金屬錳、鎘、硒、鉻、砷等進行固化和穩(wěn)定化或分離提取,之后才可作為綜合利用的原料。但智鋼補充說,錳渣綜合利用技術研究投入不足,也導致錳渣利用途徑少。
因此,目前錳渣的處理基本上是靠渣庫露天堆放,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數量龐大的錳渣開始與農爭地。在雨水作用下,錳渣中的多種重金屬元素溢出,隨地表水流入或者滲透到周圍的水體和土壤中,對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影響。但智鋼說:“這種污染很難察覺,不少元素卻是有害有毒的重金屬物質。”
更為嚴重就是渣庫的潰壩,2010年4月10日,暴雨導致花垣縣某企業(yè)發(fā)生一起錳渣庫側壩溢出事故,造成6人死亡。由于錳渣中含有高濃度錳和氨氮,一旦進入河流,容易導致河水錳和氨氮超標,長期來看,對河流生態(tài)系統會造成嚴重破壞。
談起渣庫,龍衛(wèi)星常用“定時炸彈”來形容。雨季一來,政府、企業(yè)和百姓都害怕某個“定時炸彈”被暴雨“點燃”。
據但智鋼介紹,前些年修建的渣庫,由于匆匆上馬,無論是從設計資質還是施工過程中的規(guī)范性都大打折扣。雖然經過幾番治理,不少渣庫的排洪設施不夠完善,渣庫的壩體和坡度是否完全達標,目前也尚無全面統計。而且很多渣庫的選址離村莊和居民區(qū)很近,對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等待中的科技惠民專項
“目前花垣縣的14家企業(yè)有20座渣庫,堆積總量接近1000萬噸。”花垣縣科技局肖坤成告訴記者。
“對錳渣治理,時間拖得越久,數量越大,處理起來也就越困難。”龍衛(wèi)星說,“企業(yè)自身科研力量薄弱,無法實施針對性很強的研究。政府財政需要平衡民生的各個領域,對錳渣資源化利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然而,錳渣處理也并非無解。2011年3月,貴州松桃匯豐錳業(yè)采用中國環(huán)境科學院的技術,總投資3200萬元的“錳渣制磚技術示范項目”動工,到2011年11月,第一塊錳渣蒸壓磚出爐,2012年4月,錳渣蒸壓磚通過嚴格質檢,并列入貴州省新型墻體材料,獲得市場準入。此外,由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開發(fā)的電解錳渣高效攪拌清潔處置回收裝備也日益成熟。日前,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開展錳渣綜合利用技術政策研究。錳渣綜合利用技術和政策的不斷增加,讓錳渣綜合利用的夢想正逐步實現。
錳渣處理技術的進步,堅定了花垣縣治理錳渣的決心。
目前,花垣縣正第二次向科技部申報科技惠民計劃項目《湘西花垣縣中心城區(qū)廢棄電解錳渣清潔處置及生態(tài)修復技術應用示范》,準備引進4種相對成熟的技術,對堆積在中心城區(qū)50余萬噸廢棄的電解錳渣進行集中治理。龍衛(wèi)星說:“如果該項目能通過,城區(qū)的錳渣隱患將基本清除,并且將構建起錳冶煉污染場地原位清潔處置和生態(tài)修復關鍵技術體系,為‘錳三角’類似污染控制提供示范。”
就在今年5月,花垣縣啟動“花垣變花園”城鄉(xiāng)同建同治,建設美麗幸福家園活動。橫亙在花垣變“花園”的美好愿景之前最大的難題就是錳渣處理,只靠露天堆放或者簡單掩埋的處理方式顯然是不可持續(xù)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定時炸彈”將產生,亟待處理。正因為如此,花垣縣正焦急地等待著科技惠民項目審批。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