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處理錯誤路線還要維持多久?
黨的十八大為今后國家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尤其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提法。愿景雖好,但關鍵也在于落實,從目前多數地方政府的反應來看,他們的方向還沒有轉到黨要求的正確方向上來,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就很突出。
![]() |
以前,處理垃圾都采用填埋的方式,前幾年,有人說垃圾焚燒發(fā)電好——既可以實現垃圾的減量化處理,又能夠實現循環(huán)經濟,但是,他們卻忘了其中還有最關鍵的一環(huán),就是中國的國情是什么?
——中國的生活垃圾沒有事前分類,成分組成及其復雜,想推行分揀又是難上加難;
——中國的生活垃圾含水量高,導致處理起來很難產生效益,也就不能實現產業(yè)化。
以上兩點,很容易就導致兩個問題。
—、二次污染,這是由垃圾組分太復雜而致;
二、運營商向國家要大額補貼,運行起來還不賺錢,主要是垃圾含水量太高,“濕柴禾能好燒嗎”?相信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看看他們在生活垃圾處理事情上所走的錯誤路線吧!
1)沒有經過充分科學的論證,便將“生活垃圾發(fā)電技術”編入了國家規(guī)劃當中,并在全國推而廣之。還好,有百姓的覺醒,從近幾年各地發(fā)生的群體事件不難看出,有些政府把這個事解釋成“鄰壁主義”,并按照這個思路解決群體事件,只能導致地方政府在錯誤的路線上越走越遠;
2)生活垃圾實現“一年一檢測”,以檢測結果評判是否超標。本來需要實時監(jiān)測的事弄成“我檢了,我測了,結果合格了,所以沒超標”的路子,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路線。
目前,既能夠實現無害化處理,又能夠通過處理垃圾產生資源,讓運營商掙錢的工藝方案是有的,也是成熟的,但是,不知道他們還會在錯誤的路線上還要走多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