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鏡頭參加藍天保衛(wèi)戰(zhàn)”
圖為王汝春在為天空拍照。付世軍攝
◆本報記者張銘賢通訊員王歡杜英娟
河北省石家莊市石府小區(qū)住著一位“古怪”的老人,每天早上8點,不管陰晴雨雪、嚴寒酷暑,他都會準時打開自家陽臺窗戶,端起相機,對著西南方向拍一張照片。
這位“古怪”的老人,就是有著“天空攝影師”之稱的王汝春。近5年時間,他共拍攝了1500余張照片,見證了石家莊大氣治理5年來的變化。
“五一小長假全是優(yōu)良天,照片上都是透亮的藍。”王汝春拍的每張照片上都標注著時間、首要污染物、空氣質量等級及污染指數。每天拍完照,他都會登錄河北省空氣質量自動監(jiān)測及發(fā)布系統(tǒng),將查詢到的空氣質量指數實時監(jiān)測數據標注在掛歷上,月底再一一標注到照片上。打開文件夾,當月的空氣質量狀況一目了然。
為了客觀地記錄天氣狀況,王汝春堅持“三不變”——地點不變、時間不變、相機不變。地點選在室內,惡劣天氣不受影響;時間選在上午8點到8點半,光線較好;相機是輕巧便攜的卡片機,操作簡單,自己有事,家人也能幫忙拍攝。
“前幾年的照片很多灰蒙蒙的,有時候連近處的樓都看不清。最近兩年藍天越來越多,連遠處的大廈都能拍到。”在王汝春的眼中,灰蒙蒙的鏡頭越來越少,藍天越來越多。
石家莊市環(huán)保局的監(jiān)測數據也在印證著這一變化。2017年,石家莊空氣質量優(yōu)良天增加108天,重污染天減少102天;PM2.5較2013年下降44.2%,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下降40.7%,超額完成了河北省政府下達的PM2.5下降33%的五年考核任務。
“2013年,我開始拍不同天氣狀況下的石家莊。”王汝春一邊說一邊用手指著窗外的大樹,“這么多年過去了,你看,我窗前這棵樹長高了,有點遮擋鏡頭,物業(yè)知道后,還專門安排人做過修剪。”
隨著日復一日的拍攝,王汝春對環(huán)境越來越關注。2015年,石家莊市政府出臺《石家莊市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工作方案》,深入推進壓煤、降塵、控車、遷企、減排、增綠六大治理措施。從那時起,王汝春的鏡頭就聚焦在這些措施的實施上。
“我到鍋爐房去拍過‘煤改氣’,在路上拍過‘抑塵’和公交車改電后的情況。今年有兩個大企業(yè)要搬,我計劃跟蹤拍攝。”王汝春介紹說,“我要繼續(xù)跟蹤大氣污染治理措施的落實情況,以后藍天白云多了,污染少了,大家可以知道,好的空氣質量就是這么來的。”
王汝春用鏡頭記錄下這些變化,在2017年由石家莊市環(huán)保局主辦的第三屆生態(tài)攝影作品征集活動中,他的作品得到了一致贊揚和肯定,受邀到石家莊市內多個空氣質量監(jiān)測站參觀,還被評為“石家莊市環(huán)保達人”。
“現在全民重視環(huán)保,我用鏡頭參加‘藍天保衛(wèi)戰(zhàn)’,希望更多的人能參與進來。”采訪結束時,這位73歲高齡的老人,身背單反相機,仍在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道路上前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