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進口禁令為全球治理提供契機
據(jù)外媒報道,歐盟委員會前不久提議,將禁止使用棉簽、塑膠吸管等一次性塑料產(chǎn)品,并由制造商承擔清理廢棄物的負擔。我國“洋垃圾”進口禁令實施以來,為各國重新認識和解決垃圾之患提供了契機,帶來的全球正效應正逐漸顯現(xiàn)。
我國的“洋垃圾”進口禁令,推動各國重新審視并設計本國的政策,從源頭解決垃圾問題。長期以來,發(fā)達國家慣常向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轉嫁廢棄物處理成本與環(huán)境污染,本國垃圾處理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我國對“洋垃圾”說不,給以出口為導向的垃圾治理模式敲響警鐘,促使這些國家從根本上重視和解決垃圾問題。有些國家已經(jīng)開始關注垃圾的減量化及回收、處理等問題。比如,英國宣布計劃在2042年前根除使用所有不必要的塑料垃圾;歐盟也表示將對塑料廢棄物正式宣戰(zhàn)。這些政策的制定實施,必將有效減少垃圾產(chǎn)生量。
我國的“洋垃圾”進口禁令,也倒逼垃圾出口國提升自身的垃圾處理能力,加快資源再生技術研發(fā)和利用。我國實施“洋垃圾”進口禁令,向發(fā)達國家發(fā)出強烈信號,提醒它們必須改變過去推卸責任向海外輸送垃圾的做法,而是要通過投資新技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本國的垃圾回收水平和處理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問題。
我國對“洋垃圾”說不,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也為全球環(huán)境治理提供難得機遇。各國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通過國際合作提升固體廢物的處理與回收能力,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共同為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而努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